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記者,該死?】戰地新聞工作者 安危誰保護?

立報/本報訊 2013.11.13 00:00
策劃、編譯■劉耘

兩位《法國國際廣播電台》的記者在馬利不幸遇害的消息,令新聞界再度思考戰地新聞工作者的安危。

1977年,《國際人道法》(IHL)增修了第一附加議定書,其中第79條規定,武裝衝突中的新聞人員享有與平民一樣的權利及保護;因此,衝突中若任何人鎖定新聞人員為攻擊目標,就是如攻擊平民一樣犯下了戰爭罪,違反《國際人道法》及《日內瓦公約》,應受到國家法院或國際刑事法院(ICC)制裁。

但據保護記者委員會(CPJ)統計,去年在衝突區喪生的記者為近10年來第二多,共106位新聞工作者遭殺害(僅次於2007年的112人),其中有90位記者疑遭到蓄意殺害。而自1992年以來在衝突區喪生的971位記者中,有588個案件的凶手並未被判戰爭罪。對此,為何國際間及媒體界似乎未見持續敦促調查和審判的聲音?

據澳洲學術網站《對話》報導,過去新聞從業人員權益倡議者曾發起數個活動,成功為戰地記者爭取到法律認可。舉例來說,美國內戰期間規範北軍的《1863年利伯守則》(Lieber Code)就保護了深入戰區的記者;1927年,國際聯盟(League of Nations)則簽署了一項有關如何對待外國記者的決議,使各界熱烈討論衝突區記者的權益,才促成上述1977年增修的第一附加議定書。

各媒體組織,包括保護記者委員會(CPJ)、國際記者聯盟(IFJ)、無國界記者組織(RSF)及新聞標誌運動(PEC),皆發起多個長期倡議活動,呼籲建立保護新聞記者的實際作為。然而,他們提出的訴求、訴求的對象不一致、倡議活動無法持續,同時也缺乏媒體界和公眾的持續支持。

國際法保障 遲遲未確立

2007年,於日內瓦成立的新聞標誌運動(PEC)率先發起倡議活動,卻引起不少紛爭。他們主張國際人道法能提供的保護措施無效,於是提出一個保護戰時記者的國際協定,包括實施一個保護媒體識別證的制度。

PEC聲稱自己支援了全球50個新聞記者組織,去年也因「捍衛全球記者」而獲獎;但若仔細觀察此組織的目標,會發現他們的期望是難以實現的理想。PEC提出的協定,包含了要求軍事組織攻擊前需提出警告(且建立在保證記者撤離時身分保密的前提上)、創立國際委員會來調查違反者,並為記者籌措保險計畫資金。

2005年,自PEC分離出來的保護記者委員會(CPJ)聲明,不同意PEC提出的保護媒體識別證制度,因為這「需要另一個單位核發證明、決定誰是記者而誰不是」。此外,PEC引起爭議的主因,是其要求將謀殺新聞工作者的罪行比謀殺平民罪更重的訴求。

現行國際人道法將衝突區的人們分為兩種:戰鬥人員及非戰鬥人員,而平民及記者都屬於後者。然而,由於戰地記者可正式獲准與武裝部隊隨行,當他們被俘時便成為戰俘,具有與武裝部隊成員一樣的法律地位。而比起被視為戰俘時所受待遇,記者被視為平民時其實能獲得更多的保護,攻擊者的行徑也能更毫無爭議的被裁定為戰爭罪。

類似的國際法細節使得衝突區記者所受的法律保障模糊不清,仍需仰賴國際施壓、敦促國家法院或國際刑事法院制裁犯人,讓衝突區武裝團體明白殺害記者得承擔軍事後果,且各政府及聯合國也該支持並鞏固這些裁決。

規避採訪風險 向自由記者買報導

另一方面,除了國際法律對衝突區的新聞工作者的保護有待貫徹,媒體界本身也有責任要承擔,尤其是針對不受雇的自由記者。

日前,加拿大自由記者琳豪特(Amanda Lindhout)出書,揭露她在2008年前往索馬利亞採訪、卻在抵達後第一週就遭武裝分子綁架、被監禁15個半月、期間遭輪暴並被迫生下一子的經歷。她坦承自己前往索馬利亞的決定魯莽而天真,引來各方的嚴厲批評。

但身為駐非洲自由記者的呂皮克(Travis Lupick)指出,這些批評聲音忽略了新聞界的齷齪秘密:如果一個經驗不足的記者自己跑到危險地區採訪,並因此寫出相當不錯的報導,他們還得有辦法賣出這些報導才行。

對國際新聞媒體公司來說,將特約記者送往衝突區採訪所需的費用非常昂貴。若受雇的記者不幸遭綁架,這些公司就得承擔數百萬美元的贖金;但當自由新聞工作者自願前往衝突區採訪,許多編輯會相當樂意購買他們完成的報導,絲毫不承擔過程中的風險。

供應總是因需求而生。當媒體企業越來越不願將員工送到國外時,獨立新聞記者就理所當然的來填補這些空缺。如果年輕記者因經驗不足就前往衝突區採訪而遭到譴責,那麼那些願意購買他們報導的公司也該承擔同等責任。呂皮克表示,雖然許多大型媒體公司表面上對外聲明,聲稱他們不接受經驗不足的獨立記者前往衝突區所寫的報導,但實際上仍會暗地購買。(綜合整理自外電)

(圖說)墨西哥市舉辦一場遊行,抗議對新聞媒體從業人員施加的各種暴行,遊行過後的街上放置著遭殺害和失蹤的記者相片,以及各式記者使用的工具、雜誌、報紙,圖攝於2000年8月7日。(圖文/路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