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陳毓襄挑戰拉赫曼尼諾夫《24首前奏曲》

中時電子報/邱祖胤/台北報導 2013.11.13 00:00
俄國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的音樂浪漫憂愁,深受樂迷喜愛,但鋼琴家陳毓襄卻發現他不為人知的黑暗。26日陳毓襄將在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行獨奏會,挑戰拉赫曼尼諾夫《24首前奏曲》。

陳毓襄是波哥雷黎奇鋼琴大賽冠軍,近年多次挑戰超技名曲,包括蕭邦全套《夜曲》、李斯特《超技練習曲》,今年則選擇拉赫曼尼諾夫的《24首前奏曲》。

「這套曲子最困難的地方不在技巧,而是如何克服作曲家強大的負面磁場,如果你被作曲家拉走了,觀眾就會聽不懂這些音樂在說什麼。你必須用慈悲心去同情他。」

陳毓襄生於1970年,10歲移民美國,先後跟隨羅伯透納、拜倫堅尼斯及殷承宗學習。她1993年獲得首屆波哥雷黎奇大賽冠軍,成為波哥雷黎奇夫婦的學生。

拉赫曼尼諾夫前奏曲大約完成在1904至1910年間,當時他才30歲出頭,正值創作顛峰。但有別於他在協奏曲、獨奏曲展現的澎湃情緒及浪漫情懷,他在前奏曲中卻展現極為負面的情感。

陳毓襄說,拉赫曼尼諾夫前奏曲包括編號3-2一首,編號23號10首,以及編號32號的13首,加起來一共24首。其中有多首經常被演奏,如3-2、23-2、23-5、23-6、32-5等,是典型的拉赫曼尼諾夫作品,旋律優美,情感豐沛;不過編號23-7之後的曲子,以及整套32號的13首,卻非常不拉赫曼尼諾夫。

「那時拉赫曼尼諾夫顛沛流離,什麼都沒有,初到美國,一切都是為了錢。他在這些曲子中展現一種絕望、念舊、內斂的情感,感覺很失常,那是一種瀕於死亡邊緣的感覺,練到後來人都會受到影響,心情極差。」

陳毓襄是虔誠的佛教徒,每天持誦《法華經》,一字一跪拜,共拜108次,她笑說,為了克服這套作品中的巨大魔鬼,她必須拜更多次,用宗教的力量克服自己的心魔,進而去理解拉赫曼尼諾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