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合夥人 IC 日前寫了一篇「讓我們學著用瑞士刀創業」,意思是早期創業者必須十項全能,技術、產品、銷售、人事、行銷、公關、通路、營運、財務、會計、商務發展什麼都能自己來。
這背後的道理不是說超人才能創業,而是點破早期創業者往往既沒錢、又沒人,沒時間也沒規模,因此除了幾個臭皮匠外,小廟也請不起什麼大和尚。因此公司缺什麼角色,即使一知半解,硬著頭皮也只好上了。但也就像瑞士刀一樣,雖然可以充當剪刀、放大鏡、螺絲起子,但絕對不是任何一項業務的頂尖高手。
這是創業初期資源匱乏下不得已的游擊打法,所以一旦找到 Product-Market Fit、商業模式,開始規模化後,就要改善這個情況,找一流人才來填補關鍵位置,於是瑞士刀可以一項項收起來,改投資時間在管理與領導,逐漸變成只把扮演 CEO 這一件事情做好的陶瓷刀。
但創業者不可以一開始就只當陶瓷刀,動嘴不動手。為了在有限資源下用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實驗產品與商業模式,每個人都必須扮演某種形式的瑞士刀。
有趣的是,雖然創業者本身必須當瑞士刀,但創業初期推出的產品,卻最忌諱是瑞士刀。
瑞士刀的品牌知名度頗高,通路散佈相當廣泛,全球數十國家都有販售,但 1884 年創業至今,每年銷售量其實不到 2,000 萬支,遠遠低於任何刀品的市場量。理論上瑞士刀功能完整,以一敵十,早該把所有刀具對手通通打敗。但事實是會買瑞士刀的通常是非常利基的戶外玩家,或是送禮買主,絕大多數家庭,會分開買剪刀、菜刀、螺絲起子,並不會想把它們合在一起使用。
很多創業者做產品時想的是「聯集」的概念,每種功能打中一種目標族群,十種功能加起來就可以打下一大把客戶。但實際上他們卻陷入「交集」的結果,功能太多太繁雜,只有一小群人可以了解,最終根本無法取得到好的 Traction。
這樣的產品也很難推廣,到底它是剪刀,還是刀片,還是螺絲起子,還是放大鏡,一句話根本講不清楚,講不清楚就很難向目標族群溝通,就算喜歡你的客戶也很難再幫你推廣。
創業初期的產品,應該更像陶瓷刀,從根本改善不鏽鋼刀易鈍的毛病,創造出有價值的功能區隔與可以持久的破壞創新。80 年代推出至今,京瓷默默賣出了 1,000 萬支這樣的刀子。
因此,我們要做個瑞士刀,造把陶瓷刀,這樣子創業,比較有機會成功。
___
AppWorks Demo Day #7 下週一 (11/18) 登場
歡迎所有瑞士刀來參加 AppWorks Accelerator Class #8
(Image via Kyoc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