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南都發聲:「看見高雄」?

立報/本報訊 2013.11.04 00:00
2013年秋天襲台的黃色小鴨,高雄搶了頭香。僅管PVC材質引起環團批判,但療癒系的小鴨,要靠日夜交管才能應付幾百萬人次的遊客。十一月初「高雄小鴨」復出,北上桃園救援被吹爆的黃色小鴨,再次行銷了高雄。因相較新屋掉漆的養殖池,高雄小鴨折射出都市規劃者及房地產商頗自豪的第一排海景。

高雄小鴨下檔之際,齊柏林導演《看見台灣》紀錄片在巨蛋首映,市長陳菊觀影後宣布將為中小學買下公播映權。鳥瞰的影像雖憾動人心,但有評論者批判此片失真,尤其質疑因高科技或石化大廠贊助,台灣生態環境惡化只被選擇性地再現。對「看見台灣」的質疑,部份觀點也適用於小鴨所行銷的高雄。

長鏡頭空照圖的地理尺度大,有名人補充,但鳥瞰的云云眾生有無成了小人國?超大尺寸的小鴨雖讓仰望者感動,問題是遊客有無增加對地方的記憶及感受?

小鴨一走,高市府設定「亞洲新灣區」的議題,因停泊的光榮碼頭明年初就要興建流音中心。文化局認為黃色小鴨的成功,「證明『海上展品』有潛力」,其實意指那些在舊地方創造新灣區的大型量體的建築奇觀。如市府於10月強推Discovery亞太電視網製播的「亞洲新灣區:高雄」,名主持人Janet全球放送鳥瞰的高雄全景,強調躍上國際舞台,高雄不是靠重工業,而是文創、觀光、遊艇製造及數位科技等新興產業。

然而重點是,如此看見的高雄僅在歌頌國際城市的再造或轉型,都市空間像患了失憶症。因觀光及商業活動更集中,老舊建築空間成為財團投資的標的物,不斷出現配合都更及再造計畫的拆屋爭議。所以幾年來旗鼓鹽等地的文史、產業及聚落付出了慘烈的代價。如大五金街大半的聚落被拆遷成綠化公園、古早味的舢舨船被徵收拆毀,留一艘木乃伊在科工館。

高雄並非David Harvey所界定的後工業城市,因城市仍有可觀的工業化需求。由於亞洲新灣區或小鴨的奇觀是官方「看見高雄」的未來。相形之下,各地過去積累的異質風格、多元的歷史觀點及生態環境的問題並不受重視。甚至如大林蒲社區常被當成污名為多餘及衰敗的。弔詭的是舊城區刻意復刻老高雄符號,如紅毛港文化園區、鐵道故事館、勞工博物館、海洋文化中心,反而讓這些地方迅速被迫成為苦澀的博物館區或操作懷舊產業的場域。

(文藻外語大學國際事務系助理教授)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