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造夢.新生──口埤、九層嶺的文化觀光發展歷程(中)

立報/本報訊 2013.10.03 00:00
■趙芝良、洪貝旬、全恆儀

從相關之計畫、法令、政策、理論著作到相關發展之沿革、資源現況等,皆可由圖書蒐集整理或網際網路搜尋獲得。文獻中並不是每一篇都以西拉雅族為直接稱呼,但描述的內容中透露的地區,就是口埤及九層嶺一帶的西拉雅族。

(上圖)工作坊的主題設計與發想,在與部落多次討論後,希望藉此工作坊強化茁壯部落觀光組織,為部落帶來工作機會與商機。(圖文/趙芝良研究室)

這些文字記載因為年代之故,多半沒有影像紀錄,有留下的多半也是黑白影像。2011年西拉雅風管處出版的《鄉遇村光──西拉雅導覽叢書》中,作者洪英聖以繪製的方式再現了許多過往的生活樣貌,讓現代的西拉雅族人能夠藉由這些文字及圖像,找回被沖逝的文化。

書中與口中的西拉雅

《裨海紀遊》(1696)中對於居住於新化(口埤)的平埔族,描述提到「無求無欲,自遊於葛天、無懷之世,有擊壤、鼓腹之遺風……。終歲不知春夏、老死不知年歲。寒然後求衣,飢然後求食,不知預計也。」傳統的性情,在我們與族人相處的過程中,約略能夠探出輪廓。

另外,過去西拉雅族及部分平埔族失去土地的情況大多是因為生活困頓,遂以自己的土地作保,向漢族借貸,借貸後無法償還,土地被抵押。可由過去中文或羅馬字的番契文書得知。番契文書因以羅馬字的西拉雅語撰寫,又被稱為「新港文書」。過去部落生活辛苦、且喜愛打獵,這點就與多數的台灣原住民族相似。

關於口埤及九層嶺一帶部落的歷史沿革,在國分直一的著作《台灣民俗學》(1968)中提及,「新港社」(「大目降社」Tavocan)平埔族第一次遷移的地點是新店村,第二次遷移至知母義。知母義包括口埤、新和村2個部落。國分直一記載中描述口埤有26戶,其中只有1戶為福建人,其餘都是平埔族;共有男73人、女58人,其中福建人男5人、女1人。

《台灣民俗學》提及,根據安武一夫先生的說法,當時的管理員北村熊太郎、知母義派出所的警官對平埔族的看法是:沒有儲蓄心,對竹細工的講習沒有興趣。雖然大家都有土地,卻由於與漢族之間的借貸,土地多被抵押,而成為小佃農或貧困的傭農。平埔族天性質樸、童心未泯,愛好狩獵山豬,農閒期,多舉辦大規模的狩獵,所以都很愛護狗。婦人結髮都採用古式。

在部落中,族人們交談著,是自然的生活情境,每每聊到部落裡的鄉村往事,總有說不完的故事,每件都讓人津津樂道。像是雜貨店佟大哥在埤尾溪旁對佟大嫂唱浪漫情歌,還有獵人長老的胭脂古道鬼故事。一段段的懷舊情感,對於聽故事的我們真是羨慕。

故事中,我們試著拼湊了較書中記載的西拉雅族更近代一些的模樣。部落觀光規劃除了需要深入,尚需兼顧政策與在地意願及需求,藉由觀光資源調查過程,挖掘出重要的部落文化景觀資源,據此發展,提供未來可能發展需要之主題資訊。

確立內部平台

2009年成立的「西拉雅文化山城合作社」希望善用西拉雅山村自然景觀帶來觀光人潮,改善傳統產業模式,透過結合山林教育、文化體驗之旅,及行銷文化創意商品,創造多元在地部落就業機會。既有的西拉雅文化山城社區合作社將分為遊程、行銷、研發、農產品、文創5個平台。

本案以輔導培力整個部落的文化觀光發展,於2012年10月至2013年1月中旬為止,共計14次前往部落進行培力輔導與觀光資源田野調查,其中包含協助部落組織內部平台小組,部落首先由族人成立5人決策行動小組,並各有內容職掌。

決策行動小組推舉以既有的西拉雅文化山城社區合作社成立觀光遊程平台,以示範形態帶動整個部落發展。雖然合作社既有的業務多元,但過去組織分工不明確,未能實際發揮作業,且各部門沒有穩定的負責人,因此從輔導的角度,扶植合作社成為健全組織。由合作社現有業務分為行銷、研發、農產品、文創部門、觀光遊程等5大組織;遊憩組並延伸發展餐飲服務、遊程導覽及住宿接待3組,分別由族人擔任組長,以此平台協助部落發展、觀光,同時也加強合作社功能性,而後續的工作坊課程皆由部落駐點人員及合作社協同辦理。

工作坊執行內容

口埤及九層嶺一帶部落已有觀光營運,但觀光設施尚未整備,欠缺產品整合及整體觀光的規劃,以致於雖有豐富的觀光資源,但苦無專業導覽人員及完整的遊憩規劃。工作坊主要成立目的為提高部落觀光服務品質與專業能力,將觀光所需的食、住、行、育、樂等面向加以整備,並提出完善的套裝行程,提高觀光帶給部落的效益,也讓遊客體驗更完整的遊程。

工作坊的主題設計與發想透過與部落多次討論後,冀望以部落觀光資源發展遊憩主題,於是以6大主題、12堂工作坊,由專業老師引領部落居民增進觀光遊憩知識,提供遊客資訊與遊憩服務,希望藉此工作坊強化茁壯部落觀光組織,為部落帶來工作機會與商機。

工作坊籌辦期間,計畫團隊準備的事項如下:

一、前期(工作坊執行前)

1.舉辦部落工作坊說明會:本計畫團隊於102年3月17日利用口埤公共集會結束後(部落中心信仰口埤教會禮拜後)舉行工作坊說明會(參加人數約40人),並現場發放傳單與報名表,鼓勵部落居民參與。

2.部落公共空間張貼海報:計畫團隊製作並印製工作坊宣傳海報,張貼於部落公共空間,提醒部落居民參與有興趣之工作坊。

3.家戶發放傳單與報名表:工作坊課程力求全面性宣傳,於工作坊說明會後,計畫團隊派遣駐點人員,進行區域範圍內各戶發放工作坊訊息傳單,達到完整的宣傳。

二、中期(工作坊執行中)

1.工作坊當週,駐點人員事先電話通知報名學員,並確認上課時間與地點。

2.每週於口埤教會公報中「咱的生活大代誌」宣傳當週上課主題。

3.當週部落集會時間報告工作坊進度:每週日口埤教會禮拜時,「台南市西拉雅文化山城社區合作社」理事長會利用報告時段,播放上週工作坊課程紀錄影片,及宣傳當週上課主題。

三、後期(工作坊執行後)

1.計畫團隊於當次工作坊結束後,發放滿意度調查表,以匿名方式請學員填寫對於當次工作坊講師安排、課程內容、地點與餐點安排等滿意度,並將此建議回饋給講師,計畫團隊並依建議做改善。

2.當次工作坊結尾,會請學員分享當週授課心得與建議,以利計畫團隊適度調整授課方式及內容。

3.工作坊從3月23日起至6月9日止,約3個月的期程;計畫團隊於工作坊執行後1個月(4月28日),與部落討論檢討與改善事宜,並從中改善相關建議。

築夢/打造部落亮點

西拉雅風景區管理處擬定「西拉雅文化部落觀光培力輔導與推廣案」時,同時規劃後續擴充型計畫,期望藉由連續型計畫案,推動部落觀光產業發展成形。計畫團隊經過陪伴輔導觀光資源規劃調查、平台建立、工作坊課程等軟體實力充實後,由行動小組會議討論後續擴充型計畫,期望擴充硬體遊憩設施,打造部落觀光亮點。

討論、實地會勘、凝聚共識

部落任何決議還是需要回歸到部落的需求,擴充型計畫也不例外。計畫團隊廣邀部落組織、居民經由多次會議討論,由各組織提出相關計畫,並邀請專家進行現地勘查、進行可行性評估,甚至邀請設計師至部落探勘時手繪草稿圖,由部落對於設計圖進行討論。經過多次的討論凝聚部落共識──打造部落觀光亮點,營造部落遊客遊憩空間為主要目標。

確認擴充型計畫目標後,3項工程部落皆以僱工購料方式建置,除了讓在地居民與建築物有更深的連結外,運用在地素材,以生態工法自然的方式「逐夢」。討論過程中,部落推選一工頭擔任此次計畫的執行督導角色。

Kuva望高樓瞭望與守護

豎立於口埤及九層嶺一帶部落入口處的望高樓,象徵瞭望、守護部落,也因為如此,部落族人將此空間視為部落重要的入口指標。

(下週續,作者分別為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副教授、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碩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