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培養閱讀素養 大人要先讀書

立報/本報訊 2013.10.02 00:00
【記者郭琇真台北報導】12年國教明年上路,閱讀素養成為關鍵能力。校長協會2日呼籲,閱讀能力除了牽涉考題的理解外,對於學生的口語溝通、整體學習都有深遠影響,教育部應調整閱讀政策,將國際閱讀能力納入課綱、增進教師教導閱讀的能力,翻轉當前教育現場對於藏書與閱讀都只是重量不重質的現象。

購置圖書 預算不到萬元

《親子天下》2日公布「國中閱讀教育現況調查」,據資料顯示,近98%國中校長認同國中的閱讀教育,在實施12年國教後會更重要,但全台校長普遍反映資源不足,近8成學校缺乏專職圖書教師,去年全台有4成以上學校購書預算不到1萬元。

「閱讀教育的政策應該與時俱進朝『質量』邁進。」全國校長協會理事長薛春光表示,過去政府推動閱讀教育,多偏重閱讀數量,忽略品質,而目前國中老師的專業與人力不足,都會影響閱讀教育的成效,他們建議教育部應將閱讀能力納入課綱、在國小階段增加共讀指導時間、要求各領域書籍的類PISA文章篇數,增進教師指導閱讀的能力。

素材解放 傳單歌詞皆教材

敦化國中國文科教師吳忠泰表示,培養閱讀能力是為了理解文句,了解文章重點,不只是國文科老師的事,也不能繼續專注在文學名著。他說,時代變遷至今,閱讀就如同傳播媒介一樣,其實生活裡處處都是教材。他自己平時會留意廣告傳單、景點介紹、流行歌詞,甚至連臉書動態時報上的訊息都可以當教材,所以錢反而不是重點,因為現在是素材解放的時代。

吳忠泰上國文課時,會提供學生很多補充資料,有時資料還比教科書多,他會透過延伸閱讀,讓學生廣泛閱讀一個主題,例如,當課文描繪清潔婦的工作內容時,他會補充紀伯倫《先知》的詩文,讓孩子從價值理解工作的含義。他強調,閱讀素養就像是「藥品說明書」,教育者本身必須要有自覺,時時保有對知識的渴望與惶恐,不斷吸收新知,才能帶領孩子進入閱讀的世界。

社會公民 應具思辨能力

位於新店花園新城社區一群關心教育的家長,由於對體制內的教育不滿足,去年成立了「赤皮仔自學團」。自學團教師鄭婉琪認為,閱讀教育最重要就是要培養孩子成為公民後,有能力理解思考充斥於社會的各種訊息背後的意義,這和過去推廣親子共讀的教育本質非常不同。

「生活語言的閱讀就是一種學習。」鄭婉琪舉例,很多學生認為上公民課很無聊,那是因為沒有搭配時事資訊,在赤皮仔自學團裡,她會設定國三學生必須具備「讀懂」《商業周刊》的能力,像最新一期談「馬王政爭」,她會搭配教導「五權分立」的課程;面對較為叛逆、不喜歡閱讀的孩子,她會挑選有趣的書籍,像是談及經濟學的供需法則,她會提供《蘋果橘子經濟學》等書籍,以簡單有趣的語彙,解讀深奧的經濟學名詞。

鄭婉琪說,其實閱讀教育就是「大人讀什麼,中學生就讀什麼,以孩子能理解的語彙,進行文字的解讀。」要讓孩子愛上閱讀,成年人須以身作則。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