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台北市立美術館 《迫聲音-音像裝置展》

大台灣旅遊網/石靜怡 2013.09.28 00:00
  台北市立美術館為迎接30週年,特別推出年度國際大展:《迫聲音-音像裝置展》,本展為北美館與法國里昂國立音樂創作中心(簡稱GRAME)自2010年舉辦「形、音、異」一展後,再度攜手合作,並由GRAME創辦人之一的詹姆斯‧吉魯東(James Giroudon)策劃選件,以「墜落」(falls)與「橫越」(crossings)兩項主軸為題,運用聲音及影像等新媒體技術所具備的震撼力與穿透力,特別是各種與聲音之間的互動可能性、或肢體動作間的律動表現或是反映現代生活的場景與現狀等,以當代藝術的表現形式,討論亙古的議題:生命的起落、循環與重生。

  自古至今,從「墜落」到「橫越」,皆啟發了許多思想、文學、電影及音樂的創作,「墜落」它作為一種物理現象的張力與震撼性,同時,「墜落」也影射對於生命的無限想像;「墜落」時的奮身一躍,是種朝向未知、通往他方的通道,隱喻著生命即刻將面對的生死循環;而在墜落前那一刻極度脆弱無助的心神擺盪、墜落稍縱後的安靜、沉定之後,甚而橫跨一道無形的邊界,或游移在不同情境間的想像。展名「迫聲音」,即是表達這種彷彿迫在眉梢的生命時刻,無論是影像中的人物張力、豐富到溢出的色彩、劇情的編排,或是純粹用聲光營造的感官知覺等,觀眾將隨著作品起伏感受一種將要、即將、或是馬上就要發生的情緒狀態。

  當代藝術家運用新媒體科技與各項藝術領域創作的跨界藝術之作,以視覺與音效的震撼,策展人精心安排的參觀動線,隨著作品中的聲音與影像高低起伏,為觀眾營造出宛如一趟行走中的旅程,在進入展場入口前,先以藝術家提耶瑞‧德‧梅(Thierry de Mey)的作品〈五徑之辮〉,邀請參觀者隨地上的不規則彎曲彩色線條路徑入場,舞動自己的同時也像是和他人一同起舞;氛圍從生氣勃勃、到一波波侵襲而來的音像感受、到穿越如星際時空的聲光效果,或是彷彿失控的天災人禍,最後到近乎靜止、像是進入失重狀態的緩慢等等。

  此外,展覽動線的規劃,在穿插於作品與作品之間的9段「隻字片語」及圖像,是策展人的思想靈感,他借用了如西元前470年義大利帕埃斯圖姆石棺蓋上的跳水人、布魯哲爾的畫作〈巴貝爾通天塔〉、保羅‧克洛哲爾的詩作以及溫德斯的電影〈欲望之翼〉等在不同文化創作領域裡對於「墜落」的相關話語,作為當下我們的思想參考點,也是一種欣賞當代新媒體藝術表現的對照。

  本展共邀請來自美國、比利時、法國、義大利、德國、瑞士、哥倫比亞、智利等共19位藝術家,展出18組聲音、燈光、錄像等裝置作品,這些藝術家們多在音樂、聲音、攝影、錄像、電影、舞蹈、數位技術等不同範疇,皆有一項至多項的跨領域傑出表現;包括錄像先驅比爾‧維歐拉(Bill Viola),著名作曲家、影像導演提耶瑞‧德‧梅,身兼攝影、錄像及雕塑藝術家米歇爾‧方索瓦(Michel François),擅長混合多種科技與藝術表現克里斯‧瓦東克(Kris Verdonck),敘述出人類與機器的現代社會預言,以及伍爾夫‧蘭根里齊(Ulf Langheinrich)以數位音像技術開發觀者的感官知覺,形成如身歷其境般的觀賞經驗;多媒體互動開發工作室塔菲克(Trafik)、GRAME創辦人之一的皮耶-亞蘭.傑夫荷努(Pierre Alain Jaffrennou)等人。

  展覽自9月28日起對外開放,展出至2014年1月5日,展覽開幕首日,假北美館地下樓視聽室舉辦四場國際藝術論壇,主題為「迫在耳際─臨界之境」,每場座談會邀請一位台灣藝術家或相關學者主持,並由本次來台參展藝術家就聲音影像藝術的技術與內涵分享經驗。而在展覽期間規畫數場演講會、專家賞析與對談等活動,冀望藉展覽的展出,深化藝術與科技領域在台灣相互運用的經驗與交流傳承。

  同樣在開幕當日(9/28週六)晚間8時30分,特別邀請里昂高等音樂院擊樂教授讓.喬法瓦(Jean Geoffroy),於北美館大廳現場影音表演作品〈光音〉(Light Music),此作由提耶瑞‧德‧梅作曲,運用「體感偵測科技」,演出者在不使用樂器的情況下,僅用手勢製造聲響與旋律,並藉由光投射將手的律動痕跡殘留於螢幕之上,徒手造音、以光造譜,表演總長20分鐘,活動免費參加歡迎各界踴躍參與。(照片/台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