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專訪/朝野噴口水!馬總統捷運滯洪說 江揆解圍

NOWnews/ 2013.09.05 00:00
記者王鼎鈞/專訪

馬英九總統日前提到都市需要滯洪池的概念,卻舉捷運、火車站、地下停車場為例,引發朝野大戰。行政院長江宜樺5日接受NOWnews.com專訪時幫總統解圍。江揆表示,「總統主要是講都市需要周邊的滯洪池設施,不可能希望捷運站或是好的設施變成儲蓄洪水的地方」。

江宜樺說,總統的用意是講說,人口密集的都市,需要有讓洪水宣洩的地方,當年台北市因為捷運站沒有架高(防堵)措施,大雨來時就進了捷運站,變成蓄洪池,當時台北市的運作約停擺了3個月。

江宜樺指出,設置滯洪池設施好的地方應該是運動公園、堤防旁邊的綠地,溼地不要過度開發,做低窪型的公園,或在鄰近都市出海口設置,等到雨水下時,自然就會流到這些地方。

治水淪為中央地方口水大戰?

府院強調解決水患,中央與地方政府權責須有所區分,但民眾卻有互相推卸責任的觀感,江宜樺說,康芮颱風過境造成豪雨,不管是雲嘉南、北部、基隆地區都有淹水,在應變的過程中,一開始是內政部長李鴻源要求地方政府成立應變中心,但沒有馬上被執行,雲嘉南大部分縣市都是晚4至5個鐘頭才成立,第二天凌晨降下豪雨,如果應變中心在前一天傍晚就成立,就會讓應變中心有主管坐鎮,容易掌握第二天的放假決定。

他說,有些縣市只成立三級或是二級應變中心,隔天很多縣市沒有提升,首長沒辦法做出決定,於是產生放假的爭議。

談到治水,江宜樺說,這些雨不斷下,豪雨造成災情,嚴格來講,從雨量約是200年一次的等級,對於已經完成的排水溝渠,超出能量,8年800億都是20年左右的頻率。

江宜樺表示,「極端氣候的變遷,超乎各國下水道或是排洪設施的基準,不管下在哪裡都可能淹水;不可能為了200年頻率,就去建高堤防或挖深,要學著氣候變遷帶來的風險,要能夠共處」。

江宜樺進一步指出,有效的防洪措施,除了加深排水溝、堤防等傳統的方式外,平時就應做好流域治理,包括野溪的整治,中下游要疏濬,都市人口密集的地方增加洩洪池,就可能減低大豪雨的威脅。

他表示,中央管轄的河川,已經整治的差不多了,「8年800億的預算,嚴格來講,是中央幫助地方處理地方權責的事,是縣市管轄的河川」;地方沒有財力,中央去幫助。

江宜樺強調,「這不是要去跟地方討人情,中央並沒有推卸責任」,而是中央跟地方分工要做好,中央可以幫忙把一次性的建設好,但地方有一件事必須做,就是河川疏濬、做好維持跟營運,平常就要編預算,不能地方不編,每隔幾年要中央編預算清淤。

江宜樺說,「不管是哪一個政黨執政,國家的治理必然是如此」。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