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誰會藏匿我? 猶太遊戲考驗人性

中時電子報/林欣誼/台北報導 2013.08.19 00:00
「萬一發生第二次猶太大屠殺的話,誰會願意藏匿我?」這個殘酷的問題,是美國猶太作家英格蘭德(Nathan Englander)從小與姊姊不斷反覆玩的「遊戲」。他的最新小說集《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些什麼》中,向已故作家卡佛致敬,也結合卡佛小說的設定,寫猶太人的生存情境。 現年43歲的英格蘭德,2012年就是以這部作品,摘下短篇小說最高榮譽的歐康納國際短篇小說獎,他是美國備受矚目的中生代作家,尤以短篇小說見長,這部新作中文版剛在台灣發行。 英格蘭德出生於耶路撒冷,幼時移居美國,現居紐約布魯克林。新作收錄8篇作品,場景從美國橫跨到耶路撒冷,書中描寫猶太人群像,雖觸及大屠殺歷史,但以幽默取代沉重,文風精準簡潔。 英格蘭德曾表示,「誰會藏匿我」的遊戲是由一個人扮演「正義的外邦人」,在假設的情況下試探是否會藏匿身邊的猶太人,稱是遊戲,其實更像是思想實驗。「後來我才發現,不是只有我們玩這遊戲,它像是一種病症,出現在許多人的家庭中。」 在小說中,他借用短篇小說名家卡佛的名作《當我們討論愛情》裡,兩對夫妻在屋內聚會談話的情境設定,「我想把原本小說中討論『愛』的主題,融入大屠殺的元素」。 在英格蘭德的「猶太版」故事中,描寫兩對猶太夫妻在美重逢,一對定居美國多年,一對則從美國回到耶路撒冷尋根,生養了10個女兒。 小說藉由4人絮絮叨叨的對話,道出各自對猶太認同的歧異,身在美國的時刻繫念大屠殺,在以色列的謹守教規,卻過著「健全又實在」的生活,他們使用德國廠牌的收音機聽希伯來新聞,還如1960年代的美國人天天哈草(大麻)。 「不管你想不想嚴肅看待,都不能把猶太主義單單建立在一樁恐怖罪行的基礎上。那是一種執迷,硬要把猶太大屠殺當成認同的必要標記。」最後當4人玩起假設大屠殺來臨的遊戲,才在其中發現情感與人性的混沌。 小說的其他篇章,則描寫了經歷大屠殺而變得冷血的教授,也藉由以色列屯墾區歷史帶出一個母親的故事,這些故事在在呈現道德根本無法黑白分明,如同英格蘭德所說,他不希望作品「因我的猶太身分而帶有立場,而應該具有普世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