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大樂透 天氣 魷魚遊戲2

將雲端巨量資料轉變成商業價值的關鍵秘密武器:人!

WIRED.tw/Leonard Chien 2013.07.18 00:00

Photo: Arjen Stilklik/ Flickr

據顧問公司Common Sense Advisory估計,全球網路購物者的消費力達50兆美元,其中英語系用戶約占三分之一,若想要觸及98%的網路消費者,企業就必須跳脫英文框架,將內容翻譯為48種語言。

巨量資料(Big Data)使得挑戰國際企業挑戰更為艱鉅。IDC預估至2020年時,每天將出現4500億件商業交易;IBM也估算,網路現有資料量約達27億兆位元。為了因應全球接踵而來的資訊浪潮,企業唯有結合雲端巨量資料、翻譯應用程式、智慧人類用戶,才能將多元資料轉化為自身優勢。

使用巨量資料應用程式可分析大量網路資訊,這些數據被視為是可以幫助企業更瞭解營運狀況與市場的利器;但若無人賦予數據意涵,再巨量的資料也只是一大堆數字而已。

因此,企業該如何運用巨量資料並轉化為商業價值,關鍵在於人類如何改良詮釋的技能

巨量資料時代為何仍不能倚賴機器

試想,當企業得同時面對數十種語言與文化差異又接受巨量資料衝擊時,人們很自然的會期待機器能夠加速工作效率。

拿翻譯來說,許多人會期待機器能夠讓翻譯更有效率,但如你所見,機器翻譯有時完全行不通,因為「翻譯記憶」(編按:translation memory,指機器翻譯軟體尋找正確譯文的資料庫)都由各個平台各自儲存。

以往專業的筆譯員一天的資料處理量大約是2至3千筆,相較於今日動輒數百萬筆根本小巫見大巫,而且企業都將翻譯記憶儲存於私人資料庫內,此時,若使用機器翻譯,可用的詞語條目就相當有限,譯文也因此支離破碎;再加上各家企業若使用不同的軟體也無法統一,就更難保證大量資料的翻譯品質。

如今,企業雖已經擺脫老舊無效率的翻譯技術,逐漸轉往雲端平台,並開放給無數筆譯員使用,同時迅速累積翻譯記憶,改善機器翻譯品質。然而,雲端一如巨量資料本身,無法替企業解決最迫切的問題:如何在不犧牲品質的前提下,迅速處理大量內容?如何藉由巨量資料創造真正的商業價值?如何結合巨量資料及全球內容,讓企業更具智慧?

巨量資料的真正價值操之於人

根據Avenade公司一項調查發現,逾六成企業需要員工發展新技能,以期符合詮釋巨量資料內涵的能力。

施拉吉(Michael Schrage)在哈佛商業評論部落格裡寫道,「太多組織尚未明白,若要以巨量資料為運作基礎,人員判斷比雲端機器學習更重要,」應用程式無論多麼易於使用、功能多麼強大,仍無法取代人類理解能力

所以解答就在於,人類做為智慧終端用戶,應將巨量資料數據與趨勢簡化為可落實的資訊,弭平數字與商業價值之間的落差;就像由機器翻譯完成初稿後,也需要人員編修俚俗語、口語及文化差異,才能跨越機器翻譯的障礙。

商業世界正邁向巨量資料與機器翻譯建構的未來,也唯有人能跨越這道鴻溝。

推薦閱讀:

【WIRED特刊】IBM軟體事業處副總經理林世偉:「智慧」屬於人,不屬於機器!

受賈伯斯啟發!「科技界需要不同的思考方式」-《時代》百大人物自閉症專家葛蘭汀

【Fred專欄】一人性感,還是整個團隊性感?— 也談 Data Scientist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