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人文十年溫馨回顧展:人文育成我學習的關鍵能力(上)

立報/本報訊 2013.07.17 00:00
■施仰倫

當我被問到:你高中讀哪裡?或你在人文高中(註)都學些什麼的時候,我總會停頓個兩、三秒鐘的時間,想儘量用簡單易懂的方式來回答。不過往往總讓人聽得一頭霧水,尤其被問到你都在學什麼後,更不能用三言兩語來解釋。所以,每當被問到這些問題時,解釋都有所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我會分享自己的經驗。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我的想法,不過我的故事總會帶給他們一些啟發或思辨的空間。凡事都沒有什麼對與錯,端看是從什麼角度來看待事情。

主流教育環境的挑戰

其實,台灣每位高中生的經歷都大同小異,讀書、考試、補習、才藝等。很少有高中不是這樣度過的,原因是在大環境及主流價值的影響下,人們普遍會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高學歷就等於高薪水、高成就,或認為一個人的成功就是會讀書,好像只要違背這條路就是錯誤的。被這股黑暗籠罩著,怎麼能見到燦爛的藍天,就算曾經想過要有所改變,最後都會打消這個念頭,因為過程要面對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

每個人會遇到的挑戰都不同,或許要來場家庭大革命、社會大眾的冷嘲熱諷,也或者因為個人因素對自己失去信心而徬徨害怕等,最後只好又回到原點。我從小學到高中的求學經歷為:普通國民小學2年,苗圃蒙特梭利實驗學校5年,人文國中小3年,人文高中4年。我自認為出生在一個幸運的家庭,對於教育的價值觀較為開明,很容易就接受了新的教育思維並且敢於行動,不像有的家庭有著開明的教育思想卻是保守的行動作為。這是為什麼我說我幸運,我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教育理念,並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維持,在教育及經濟雙管齊下的影響下,成就了現在的我。

打破學習迷思

我在人文行動高中的那些年改變了不少,尤其是對於教育的價值觀,打破「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刻板印象,還有學習不是只有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這5科的迷思。

學習,不是只有在教室才能做,誰說知識的吸收一定要靠老師,更重要的是我更清楚在未來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並思考要如何實踐才能完成。教育不該是被動的填鴨式學習,而是發自內心的學習,學習自認為重要的內容,在學習的過程中握有主導權,要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

這樣的學習不僅能快速吸收新知,更重要的是,讓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思考,我認為教育要教出會思考及懂得自學這兩項能力。其實自學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那麼困難,自學要有動機及資源,尤其動機特別重要,往往動機是決定學習成敗的關鍵。在這個知識爆炸及社會變遷快速的時代,過去傳統的知識已經不適合運用在未來的社會了。

(下週續,作者為人文行動高中G13結業學生)

註:人文行動高中為一個共學團體,來自教育部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計畫。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