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寶林茶室 地震 清明連假

人力萎縮 城鄉差距 婦產科陷危機

立報/本報訊 2013.07.07 00:00
【記者李威撰台北報導】低出生率、高醫療風險,加上經濟誘因不足,婦產科的人力萎縮及城鄉差距問題,日益受到醫界重視。因此有學者專家提出辦法,希望以提高醫師費、改變健保給付方式來解決困難。

接生人力恐不足

雖然衛生署長邱文達去年提出報告,指出台灣有2,927名婦產科醫師,執業的有2,394人,近10年的醫師成長率約有16%,顯示婦產科從業醫師人數持續成長,但台灣婦產科醫學會秘書長黃閔照表示,婦產科人力危機的陰影並未消失。

一方面,從事婦產科有先天年齡限制。隨年紀增長,醫師的體力愈加無法負荷24小時待命的工作,難以應付半夜接生。黃閔照指出,目前婦產科人力逐漸老化,出現頭重腳輕現象,未來10年人力會急遽減少。

另一方面,家庭因素也影響投入意願。台灣婦產科駐院醫師的招收,2003年至2010年間平均容額是70人,但平均招收率只達63%,其中7成是女性。

黃閔照表示,馬偕醫院做過調查,投入醫療的女性,大多不願從事產科,而是選擇婦科。原因牽涉到女性成家以後,希望重心擺在家庭,願意門診,但不願接生。

另外,愈來愈多年輕人不願放棄生活品質。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所長鄭守夏,去年針對1,077名醫學生做問卷調查,發現學生選擇專科時,最多人(占35%)重視生活品質,薪資高低則排名第5(占5.48%)。

少子化 偏鄉診所難經營

人力不足的同時,由於少子化關係,偏鄉地區的婦產科診所,發生經營困難的情況。隨之而來的則是都市醫療院所負擔加重。

按婦產科醫學會的執業地點登錄,全台368個鄉鎮市區,有156個鄉鎮市區(占42%)沒有婦產科醫師執業。

若以衛生署照護處所界定的山地、平地原住民及離島等66個偏遠地區,83%的偏遠地區沒有婦產科醫師,女性醫療照護資源嚴重不足。

黃閔照指出,鄉鎮地區還有維護產房設施的困難。扣除醫師成本不計,每月維持產房的平均費用(硬體及人事)超過2百萬,生產數必須達到25至30人以上,才能勉力維持。

孕婦集中到大醫院生產,對醫師未必有利。目前健保給付的對口單位是醫院,院方要分配多少給醫生,視各家醫院而定。繁重的工作,加上健保給付過低,反而阻退更多新血的加入。

黃閔照指出,醫院的醫師支援偏鄉地區,生產的費用經過當地醫療院所及母醫院扣除後,醫生能獲得的回饋所剩不多,醫師支援偏鄉的意願不高。

經濟誘因 保障醫生費

黃閔照認為,經濟誘因很重要。若能保障醫師費,提高工作回饋,不僅有助於吸引更多人投入,也能分擔婦產科醫師的重擔,從而改善最多年輕人所重視的生活品質。

黃閔照以中山醫院的醫師費制度為例,中山醫院採無底薪制,但醫療費用8成以上進入醫師口袋,遠高於其他醫院,所以中山醫院才能網羅名醫。

除此之外,黃閔照還提出更大規模的改革辦法,希望改變健保給付方式,改以孕婦為中心。目前,健保局以醫院為支付單位,簽約單位是醫院。未來,可考慮以醫生及孕婦為簽約單位。

以醫生及孕婦為簽約單位,可提供周產期全人照護,即產檢與接生,都由同一醫師或醫療小組負責,建立醫病互信,減少病人流動。

黃閔照表示,偏鄉地區的婦產科醫師,可就地提供產檢服務,但不需擁有自己的產房,而是帶到醫院接生。對醫師及醫院而言,都減少了維護產房的負擔。這項作法,基本上扭轉了醫院給醫生醫師費的既定概念,轉變為醫生給醫院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