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環境前線:節能減碳 台灣的節能減得了碳嗎?

立報/本報訊 2013.07.01 00:00
■房思宏

不論是政府官員、企業或社會大眾,對節能的重要性總朗朗上口,比方說今年309全台廢核大遊行後,行政院長江宜樺針對民間「用電需求零成長」的訴求,即是以「省水、省電、省油、省紙」的四省運動做回應,並提及透過產業轉型以減少高耗能產業。然而,先不論此種宣示究竟能引領多少實質政策調整,我們在主流媒體更常見到的,卻是一種訴諸個體的道德勸說,比如說馬英九總統宣稱自己未曾在總統辦公室內開過冷氣,對民眾宣傳省電的重要性。而這幾年反核運動再掀高潮,不同立場的論調中,也多有要求個人先做好節能,才能進一步取得反核的正當性。酷暑已至,相信一定也有反核的朋友掙扎著究竟要不要按下冷氣開關按鈕。

然而,此種個體化、道德化的論述,並無益於大幅提昇能源效率,以達到更好的節能節電效果,也無助於改善社會大眾對能源等稀有資源的認識。世界自然基金會與世界著名智庫Ecofys合作撰寫的《能源報告》即指出,考慮未來能源供需情境時,必須優先考量將提供能源服務所需的能源降至最低。換句話說,在面對包括空調、照明等各種基本需求時,除了考量成本、能源種類外,還更應該根本地去思考是否可能透過消耗較少,甚至不消耗能源的情形下來滿足需求,為達到此目標,又需要何種政策工具及生活方式的調整。追求節能因而從來就不是以犧牲人類生活基本需求為代價,而是必須從根本出發去檢視人類生活各種需求,以及滿足需求的手段與能源之關係。關冷氣、關燈都能節能,但在錯誤的時間點及場所投入這種措施,只會讓民眾再次陷入「要節能還是要生活舒適」的虛假兩難情境。(註1)

與此同時,此種個體化的道德節能訴求,同樣也無法讓我們看清楚,在宏觀層次上能源是如何被消耗,以及是被誰消耗的。以台灣來說,在工業用電超過台灣用電5成,且工業電價長期低於發電成本的情形下,個人家戶再如何努力節能,也都無法取得太大節能成效。再進一步探討,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在今年3月出版的《核四真實成本》報告中指出,根據官方目前用電需求成長的規劃情境,2025年時的用電將比2010年大幅成長48%,其中工業部門的成長佔了78%以上,然而這麼大規模的用電成長,卻只能為台灣的GDP成長貢獻23%,對比前述江宜樺院長提及透過四省運動追求產業轉型的發言,此種持續鼓勵發展高耗能低產值產業的規劃,實在讓人覺得困惑。

大力節能,不需核四也能減碳

台灣目前的節能思維表面上是與減碳綁在一起,一貫稱之為節能減碳,可見節能絕對不僅是個體道德考量,而是有著清楚的政策目標。依據行政院《永續能源政策綱領》以及《國家節能減碳總計畫》,節能目標是每年提高能源效率2%,使能源密集度於2015年時較2005年時下降20%以上,並追求在2025年時下降50%以上。然而綠盟早就一再指出,照目前的官方用電需求成長情境規劃,即使每年能源效率提昇2%,2025年時電力系統之碳排放量依然將比2010年時高出34%。雖然我們總喊著「節能減碳」,但事實是目前的節能目標,並無法與減碳目標結合(註2)。更重要的,此一排碳增加的情境是在核四投入運轉的基礎上形成,換句話說,姑且不論其他國家以核減碳是否真正可行,在台灣談核四的減碳效益,就只是轉移焦點的偽善之論:有沒有核四都減不了碳,問題始終在毫無節制的用電需求成長。

▲2013年2月21日多名公民團體成員走上凱道,喊出遊行訴求:「停止核四預算,拒絕危險核電」。(圖文/姜林佑)

這種「節能歸節能,減碳歸減碳」的規劃,也是造成節能政策無法全面擴散至生活各層次的原因之一。我們必須清楚認識到,要想認真減碳,靠的絕不是會排擠再生能源發展,且時間及經濟成本都甚為高昂的核電,而是必須確實面對化石燃料在內的傳統能源的外部性,並根本投入提昇能源效率,落實節能。國際能源總署(IEA)甫在今年6月發布的世界能源特別報告《Redrawing the Energy-Climate Map》中,就指出目前全世界的努力,並不足以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2℃內,進而避免全球氣候變遷對人類社會的重大威脅。然而這並不代表既有的技術不能達成此目標,為了要在2020年前將全球氣溫上升控制在2℃內,全世界必須採取集體行動,投入佔溫室氣體排放約3分之2的能源領域中。

IEA為此提出四項能源政策情境(4-for-2℃ Scenario),追求在2020年時減少31億噸的碳排放量。4項政策中最重要的是要求終端能源使用部門採取具體能效措施,此一措施包括照明、空調、工業馬達、以及交通行業等能效提昇(註3)。IEA估計為落實此一政策,在2020年前全世界將額外投入2千億美金,但家庭及產業由於採用能效更高的技術產品,所省下的資金將高於投資。此一全面提昇能源效率的措施若能落實,全世界在2020年時將能減少15億噸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此情境所需總減碳量的49%。從IEA此報告中可以看出,具體投入提昇能效與節能,才是落實減碳目標的重點。國內這種與減碳目標無法連結的節能目標,實有重新檢討之必要。

從道德節能走向政策及制度節能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綠色經濟》報告也指出,世界各國的節能政策,多半從下列幾個政策工具出發:(1)監管和控制機制,包括建立能效標準及行政介入能源管理等;(2)經濟及市場調節;(3)財政工具及激勵機制;以及(4)鼓勵自願參與及資訊公開。各個政策工具必須彼此配合,並且全面貫徹到包括工業、建築、旅遊、運輸等不同領域中,讓各種成功的節能及提昇能效案例,不僅只是做為示範案例,而是必須能引導社會資全力走向節能。

2009年時國科會提出「能源國家型科技計畫」,日前公佈研究成果,國科會研究指出,針對電力、住商、工業及運輸4部門的節能計畫若能徹底執行,可節省39%整體能源,若將此節能計畫分10年進行,則每年能效提昇可達到3%。先不論國科會計畫中是否通盤考慮諸如能源稅等政策工具,此一研究成果的確讓我們看出節能大有可為之處。比方說全台有548萬台開飲機,每年就耗去約31.47億度的電,相當於3分之1座核電機組的發電量,更佔住商用電的6.79%,若能將開飲機換成快煮壺,將可省下大量電力消耗。而馬達設備目前佔工業用電約70%,若能轉用高效率的馬達,搭配上整體系統優化,將可節省馬達用電20%至30%,相當於節省10%的總用電量。世界主要國家,包括中國與韓國在內,皆已經制定IE2等級(高能效表現)馬達的強制能效管制標準,美加等國已有IE3(優能效表現)能效標準,歐盟亦將於2015年實施IE3管制。行政院於5月底提出的刺激消費方案中,也開始分期補助IE2及IE3馬達,起步雖較晚,但也顯示在馬達節能上有非常大的空間,應該盡快從目前的補助示範模式,轉為透過政策引導,讓產業全面轉用高效率馬達。

▲2008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行政院會通過永續能源政策綱領,將核能做為無碳能源選項。院長劉兆玄裁示,核四儘速完工商轉。圖為新聞局長史亞平(右)轉述院長裁示。(圖文/中央社)

凡此種種,都是為了指出節能有相當大的發展潛力,只要政策支持,民間與企業也總能有源源不絕的節能創意。換個角度想,當消耗能源必須合理反映外部成本時,節能需求也就能自然被創造出來。除了主動使用能源這面向盡量提昇能效外,我們還必須去思考如何在被動面向節能,亦即在減少或不消耗能源的情形下滿足基本需求。以居家及辦公建築來說,我們可以追求不斷提昇能效標準的電器,政府也可以透過節能家電補助等措施鼓勵民眾購買,然而這些都還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根本思考人類社會發展與能源的關係,反省各種基本需求如何不透過消耗能源來滿足,才能全面邁向低碳、節能的永續社會。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理事)

註1:比方說很多公家機關為了達成節能目標,會要求在下班後直接將建築內的空調關掉,導致仍必須加班工作的公務員苦不堪言。這其實是種廉價但錯誤的節能作法,理想的作法是根本地對建築物做能源體檢,確保建築物的隔熱效果及良好通風,如此一來才能根本地減少建築物在能源上的消耗。

註2:減碳目標則是在2020年時,全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回到2005年時的水準,2025年時回到2000年的水準。

註3:另外3個政策分別是:限制建造和使用效率低的然煤電廠,佔情境減碳量12%;盡可能減少來自上游油氣生產的甲烷(CH4)生產,佔情境減碳量18%;以及加快取消化石燃料補貼,佔情境減碳量15%。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