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新聞熱NOW典/當「久里爺」飆食夢球 王建民算什麼

NOWnews/ 2013.03.29 00:00
文/李鴻典

假如我是「久里武志」,王建民算什麼;假如我有「太陽之手」,吳寶春算什麼;假如我是「中華小當家」,阿基師算什麼;假如我會喊「叉、燒、麵」,曾雅妮算什麼。

假如,我只是說假如,但我是李鴻典,所以,我提的這些「台灣偉人」,他們真的都算什麼。對了,剛提的那些,全都是漫畫界響噹噹的人物。

世界級麵包師傅吳寶春,一句我想上大學,引發很多討論。

身邊贊同的聲音多,懷疑的也不是沒有;這樣很好,不必人云亦云。「總是看看別人想想自己,儘量多想一點」,我總是拿自己微不足道的新聞工作經驗這麼告訴比我年輕的同仁們,不是說教而是分享。激盪,總能擦出火花、滋養些什麼的。

是不是要在春天開特例留「春」,馬總統開金口,聖旨下來了,教育部說七天內要搞定,很好,但台灣有多少王建民、吳寶春、阿基師、曾雅妮們,在現行體制下,這些人才,到底能否留得住?特不特例,留給專家學者們研討,教育僵不僵化,留給藍綠論戰。

請記得,當我們沐浴在他們的光芒底下時,想想,他們從來都不欠我們什麼,而我們總是都欠他們一句「謝謝」。謝謝,「王建民、吳寶春、阿基師、曾雅妮們」,台灣有你們變得更美好了。

我一位大學同學在愛爾達當主播,他對體育超有一套,之前談到WBC,他說,「我們的官員的確讓球員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棒球已經算好的了,看看網球和桌球選手,我只能說:選擇當運動員的球員只能自求多福,靠政府?別想太多了。所以曾雅妮、盧彥勳、謝淑薇、王建民、郭泓志、陳偉殷真的是偉人~~~~~~~~~~~」借用我同學的說法,我想談的是,台灣對於專業人才(各種層面)的對待,真的太不禮遇了。

吳寶春的「就學」新聞除了引發關注,也在命案漫天飛舞的時候,讓台灣人換個口味;在咀嚼麵包的同時,一起來想想教育。事件的過程就不贅述了,吳寶春可以是個案,但又不僅是個案。然後,一場媒體戰,也算精采。

對於寶春師傅上學去,觀點不一,我最喜歡一位目前在天下雜誌工作的同業所寫的:「吳寶春進不了台灣EMBA的話題引起關注,文憑主義的迷思是一回事,吳寶春是否要念EMBA,這是個人選擇的自由,但台灣的EMBA容不下大學以下、沒有甲級證照的『吳寶春們』,這是體制的僵化,阻擋了有資歷、無文憑但想要求學的人,這是為了『吳寶春們』所該檢討改進,也是媒體監督關切的焦點。」

「至於吳寶春是否被台灣教育體系拒絕?當然是被拒絕。吳寶春有無入學意願?有。 EMBA招生和就學門檻是否拒絕進入?是。難道要提出申請才叫被拒絕?當然不是。(明明規定都不行,還需要去提出申請?)」

「所以重點不是吳寶春的申請,重點是我們的體制是否存在問題。如果有,這就是媒體值得關切的方向,不是為了誰,而是為了改變社會。」他說,這不是灑狗血。

再引用一下北市議員梁文傑的觀點:「當然你可以說,碩士博士有什麼了不起?有比吳寶春行嗎?這完全沒錯,很多企管碩士管起公司來簡直是個災難,我也認識很多根本玩不了政治的政治學者。但既然如此,吳寶春又何必拿碩士,更重要的是,我們又何必硬要頒個碩士給吳寶春?」

「學位貶值是台灣社會很嚴重的問題。所謂高學歷高失業的現象,原因可能不是失業率太高,而是有太多根本沒資格拿學位的人拿到了學位,又眼高手低所以找不到工作。而政府和媒體都還在助長這種現象,怎不令人憂心?」

梁議員點出的「學位貶值」也是極重要的,教育到底出了什麼問題?來說說我自己好了,9年義務教育就不談了,然後,國中畢業時,當時老師告訴我們,只有念高中、上大學將來才是「有用的人」,所以,聯考時,只有很認真準備了公立聯招,對於五專、高職,都是考考而已。

念書一向不行,看漫畫倒是很專精,所以,勉強上了公立高中,後段的,然後,高中混了三年,接著,南陽街K了一年,再來,讀了世新新聞,喔,一直到這裡,說真的,都不是為了自己而念,而是老師的推薦、父母的期望,然後,填世新新聞系,單純想進傳播系所,但其實是因為廣電系分數較高,只好退而求其次…

台灣絕大多數的人都吃鴨,「填鴨」,有點冷,我知道。多年前,為了教改的新聞,我抓著一位曾擔任中央級民代的老師問了很久,他自己當老師,但卻將小孩送到森林小學,因為,他覺得,台灣只重智能教育的方式,會扼殺孩子的思考與成長,「念什麼從來都不是孩子自己選的,他們的人生,我們憑什麼幫他們下全部的決定?」

我熱愛漫畫也愛動畫,跟著兒子看,探險活寶很是有趣,一次,老皮病了,牠要阿寶說故事給他聽:一個好的故事要刺激、懸疑、浪漫,然後有快樂的結局。我想說的是,能感動人心,就會是好故事,你說是不是非得快樂結局?未必。

無論是再度翻紅的王建民(媒體觀點)、熱潮未退的吳寶春、經常神來一筆的阿基師或是近來狀態不甚好的曾雅妮。我想,他們的共通點是,在位子上努力耕耘,然後,盡力施展,這些恐怕不是學校或老師能教得事,他們的故事也都扣人心弦。

是不是「有用的人」,到底應該用什麼來衡量?又,該是誰來衡量?吳寶春求學記,最後無論學不學得成,至少都讓台灣人再度思考了一次,讓政府願意正視體制的問題。寶春師傅,不正是以「身」教了我們一課?做個有故事的人吧!

最近看到一個之前在台灣網路媒體待過的同業,現在人在大陸杭州,說道「『牆內』的視野實際上比台灣要廣,政府監控下的媒體實則比台灣自由。大陸人接觸到的國際消息,比台灣完整且全面;這裡的媒體有自己的尊嚴。『井底之蛙學別人捍衛什麼屁新聞自由!』壟斷也好,競爭也好,越多錢進來,台灣的媒體才有希望。」

看到這段文字,心裡很是感概,寫出這段文字的同業,並未曾在第一線跑過新聞,免強稱得上「線上作業員」。看到一個曾經在台灣媒體工作過的人踏上在登陸後,可以反過頭來批評台灣,這樣的價值觀,恕我比較老派一些,無法苟同。

耕耘了十年,從完全外行到慢慢摸索,然後,每天在洪流中努力抓住一些什麼,這是我新聞工作的心得。當個有故事的人吧,然後,期望有一天,可以成為說故事的人,而且還不是瞎掰的那一種。

對了,開頭提到的漫畫人物,有興趣的,就自己查查吧!

(作者李鴻典,跑過政治線,現為NOWnews今日新聞要聞中心主任;文章屬個人意見,與本報立場無關)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