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廿一世紀,膠片遭遇史無前例的衝擊與挑戰,生產膠片(軟片)一個世紀的柯達公司已宣布破產,膠片生產看來即將走入歷史。然而在台灣,戲院改為數位放映已成趨勢,數位攝影與數位剪輯搶走底片市場,由於缺乏來源與流通管道,預料未來廿年間,臺灣會有大量老舊影片因缺乏市場價值與保存環境而被釋出(或丟棄),我們需做好準備,盡力搶救。
二、媒體環境全面數位化後,將無實體影片可供保存,但數位檔案並不可靠,硬碟受損風險高,數位檔案更由於格式更迭而常無法讀取。我國電影業界與接受輔導金的電影公司,將提供電影資料館何種規格典藏,下個一百年臺灣將以何種形式解讀人類活動影像歷史?需不需要趕緊把臺灣已經累積百年大量活動影像,轉換到不同載體以利保存。數位檔案是個選項,但不是唯一。世上不少電影資料館仍堅持自備洗印間將活動影像複製到膠片上,我們需不需要做如此考慮?
三、所謂國片保存,除實體膠片外還包含承載電影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中影、中製、臺影三家公營電影製片廠,與去年才歇業的歷史最久的民營電影沖印廠 ─大都影業等的歷史紀錄,當然還有電影人的口述歷史,這些與影片保存同等重要。
四、這幾年各地有民眾、學生、文史工作者主動投入搶救老戲院工作,他們希望保留傳統膠片放映機,讓老戲院恢復營業,成立粉絲團,舉辦活動,目前成功案例極少。看到民間這種能量與需求,文化部可考慮保留各地文化中心或恢復若干膠片放映,讓那個片格閃動了一個世紀的觀看方法成為臺灣一個另類文化形式與集體記憶。
五、此際設立一個定位清楚功能單純的國家級電影資料館實刻不容緩。上世紀九○年代初,新聞局即規畫籌建「國家電影文化中心」,目前仍在審議中。隨著政黨輪替與人事更迭,此案內涵與功能不斷擴大,卻乏核心價值。此案應重新檢討,評估電影資料館與國家電影文化中心分離的可能,讓電影資料館在這個歷史轉捩點上專心維護全民的歷史影像檔案,這是發展國片保存的基礎工程。(作者為臺南藝術大學音像紀錄與影像維護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