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臺大護理長研發縫針計數盒 不怕針頭留體內

欣傳媒/丁彥伶/台北報導 2013.01.17 00:00

「N年前開刀,紗布、針頭竟然留在體內」過去類似事件時有所聞,臺大醫院院長陳明豐表示,開刀時要數紗布、數棉花,針頭更是不能漏數,以免留在患者體內,臺大醫院護理部人員發明「改良式縫針計數盒」,手術用過的針可以很快收納便於計數,還獲得護理師護士公會創意作品第一名,並取得國家專利。

臺大醫院副院長林明燦表示,開刀正是分秒必爭的時候,最容易手忙腳亂,一個手術可能用到十數根到上百根的縫針,手術後護理人員得一一清點,絕不能漏掉一根針,尤其現在手術大多採取不開大傷口的微創手術,一根小小縫針一漏數,整團開刀的醫療團隊就得人仰馬翻總動員找針頭,甚至還得動用X光機來找,所以在院長鼓勵下,不只醫師努力創意發明護理人員的創意巧思,也解決許多手術難題。

開刀時的縫針計數,是手術工作團隊的重要工作項目,而且具有法律責任,縫針若留在病患體內將會引起醫療糾紛,因此縫針計數結果需同時記錄於手術紀錄中。從1976年美國手術室護理學會出版的「手術室標準與建議性措施」,開始明文規定「計數標準」為手術室護理人員的標準作業流程,以確保病人安全。

護理部護理長王方表示,在手術過程中,護理人員和外科醫師根據「一對一原則」傳遞縫針,將使用過的縫針放於不銹鋼手術碗盆內,護理人員再採取雙人共同報數的方式盤點用過的針頭,確保針頭不會漏失,但是,不同科別開刀平均約使用6到50支縫針,而且縫線常會纏繞、打結,以致計數不易而需費時整理。

王方在民國96年發明了具有表格化計算的縫針計數盒,可以將使用過的縫針以單手操作方式直接放入計數盒內,同時還有縫線卡入設計的凹槽,手術完成縫合前依序計數縫針,計數方便、清楚、省時,當時就獲得臺北市護理師護士公會創意作品第一名。

但因為原產品是耐高溫耐高壓的塑料的計針盒,約每八個月就要汰換一次,後來王方更研發不銹鋼製的縫針計數盒,不易折損,而且不會有跑針的問題,從民國100年到101年間,均未發生過護理人員於手術間遭縫針針刺的事件。

而且該針盒除獲得專利外,目前也有在洽談技轉生產,希望讓全國更多的手術室都能使用,提供病人及醫療團隊更安全的手術環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