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是腦中風的好發季節,患者往往因突然病發失去工作能力,需專人長期照顧,嚴重者甚至會增加死亡風險。醫師提醒,民眾應定期接受頭頸部動脈之健康檢查,確認動脈血管是否有粥狀硬化的異常現象,並適時介入預防治療,降低腦中風的機會。
邱映倫醫師表示,頸動脈粥狀硬化可能導致腦中風,嚴重時會造成半身不遂。
台中澄清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統計104位接受頭頸部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的民眾,發現高達63位、60.57%的異常比率中,以動脈粥狀硬化的比率73%最多,其次分別為頸動脈血管輕度到中度狹窄、頭頸部動脈血管發育不全,以及頭頸部動脈血管鈣化斑塊。部分受檢患者同時發現2至3項異常,但經適當的治療,目前尚未出現腦中風的案例。
據國人十大死因排行顯示,腦血管疾病死亡高居第3名,其中有8成是缺血性腦中風。台中澄清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邱映倫表示,頸動脈是供應腦部血流的重要來源,如果頸動脈出現粥狀硬化、狹窄或阻塞的情況,會造成血栓或血液不足,進而導致缺血性腦中風。
透過頭頸部動脈電腦斷層血管攝影設備,可以檢查動脈的異常現象,提早預知和預防腦中風。(圖片提供/台中澄清醫院)
血管形成動狀粥狀硬化的初期,民眾通常不會感覺明顯異常,但隨著病程進展,患者開始因頸動脈狹窄而出現嚴重程度不一的症狀,輕者完全無症狀、頭暈、視線模糊,或暫時性缺血症狀,嚴重者便直接導致腦中風,造成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半身不遂。
頸動脈狹窄程度越嚴重,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就越高。造成頸動脈狹窄的危險因子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抽煙、以及男性,因此民眾若有腦中風病史、多重危險因子、心血管疾病、周邊動脈疾病、曾接受過頭頸部放射治療,或經理學檢查發現有頸部血流雜音,便要提高警覺。
邱映倫醫師建議,腦中風高危險族群應透過檢查,給頭頸部血管「說話」的機會,當發現異常時應透過生活方式的改變和即時給予適當的預防治療,降低腦中風的機會。而目前檢查頭頸部血管的方式有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以及傳統血管攝影等,民眾可經專業評估,再針對個別狀況選擇適合的檢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