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公民課影像化 培養學生媒體識讀

立報/本報訊 2012.12.16 00:00
【記者鄭諺鴻台北報導】媒體素養如何與公民教育結合?在課程進度壓力下如何推廣?新北市福營國中公民科教師卓旻寧從教學中發現,學生普遍的閱讀習慣都是從書報雜誌的照片開始,他將教案改成以影像為素材,融合公民課,傳遞公民科的學科核心概念,透過問題省思,培養學生的媒體批判意識。卓旻寧說,教育部推動媒體教育素養多年,曾有學者主張應採取「融入式」教學,課程設計著重相關的學習領域。然而,國中的社會學習領域幾乎都有時數不足的問題,公民科最嚴重,在「除了趕課,還是趕課」的壓力下,面臨「想融,卻無處可融」的窘境。為使閱聽眾更清楚了解訊息,編輯常會利用影像做為輔助說明,鮮少有閱聽人質疑影像,因為大家都認為「影像是事件發生時的真實視覺紀錄」。事實上,影像是人為建構,取決於人的觀點與立場,對事物原貌的呈現,編輯僅能利用最具代表性的影像加以說明。卓旻寧認為,影像最容易吸引學生目光,為了讓學生了解影像只是事件在某個特定時刻發生的記錄,不一定代表事實原貌,因此設計了「解讀圖片、照片」,讓學生思考評斷當時可能發生的狀況,不被斗大而聳動的標題影響,成為「耳聰目明的閱聽人」。任職高雄某國中的陳姓老師認為,多數學校僅在公民課提及媒體教育素養,許多學生常被聳動標題或內文影響,他舉例,曾有報紙鉅細靡遺描述施暴過程,學生竟以此為範例,當著導師面前欺負班上同學,價值觀嚴重偏差。一位不具名的老師也指出,家庭教育也相當重要。部分家長常因政黨傾向抨擊某些節目、報紙,孩童有樣學樣,到學校跟著罵三字經。另一名任教台中某高中的林姓老師也說,媒體教育素養應擴及到各領域,不能單靠社會領域的老師,在授課時數不足的情況下,規畫這些教案有如「表演」,學生看完後笑一笑就忘了,成效不大。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