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既得利益者 躲在弱勢背後反改革

自由時報/ 2012.11.11 00:00
記者施曉光/特稿

軍公教人員對國家有貢獻,為了經濟發展,勞工對國家的貢獻大不大?面對部分退休軍公教人員一再抗拒改革,想要保有不當的既得利益,假如今天九百萬勞工要求立法院修改「勞工退休金條例」,讓退休勞工也領年終慰問金,合不合理?

馬政府以不對等的態度對待勞工與軍公教,心態可議。當年立法院修法建立勞工育嬰津貼制度,原本生育給付、產假條件就優於勞工的軍公教,馬上比照跟進。但當勞工要求修法比照軍公教每年有五天不扣薪的家庭照顧假,行政院始終不肯點頭。

而當勞保面臨破產危機,勞工懇求比照軍公教保險由政府負起最終支付責任,這個政府一樣心不甘情不願。在高官眼中,勞工只是二等公民。

雖說政府做為雇主,本應保障軍公教的權益,但當一家企業經營不善,債台高築,財政已被沉重人事支出蠶食鯨吞,經濟又不景氣,員工難道不該共體時艱?好比企業的經營團隊,政府就是國家的「董事會」,納稅人是「股東」,當多數股東要求企業檢討人事成本結構時,董事會難道不應該貫徹股東大會的意志?

不只法源基礎問題,納稅人更要問的是:這些「公僕」領得合不合理?

持平而論,民國七十年代以前的早期退休軍公教,的確生活清苦,人民並不反對照顧;但所謂清苦退休人員早已凋零所剩不多,絕大多數月領數萬元,所得替代率高達八、九成,是勞工數以倍計的某些退休軍公教,現在正躲在少數清苦退休人員的背後反改革,一點正當性都沒有。

當各國面臨財政危機,公務員減薪,政府縮減開支的同時,那些拒絕共體時艱,甚至把檢討軍公教退撫制度當成鬥爭的人,其實自己才是用階級鬥爭的心態來面對改革,本身就是反改革者。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