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屏東區紀錄片影展 撒下影像種子

立報/本報訊 2012.11.01 00:00
傳統,需要更多的傳承與參與屏東區紀錄片影展 撒下影像種子■金惠雯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以下簡稱原文會)委託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以下簡稱原促會)舉辦《部落之眼》紀錄片人才培訓,經過5周的魔鬼訓練,終於在10月27日屏東縣族群音樂館音樂廳舉辦結訓典禮,發表成果。並於27日下午部落之眼紀錄片影展中放映屏東區學員的優秀學員作品。

財團法人原住民族文化事業基金會委託原促會在屏東辦理部落之眼紀錄片人才培訓,共有25位培訓的學員經過長達五周的培訓課程中,不但完成了70小時的課程,同時也完成了6部紀錄片作品。

記憶和身分的接棒

作品皆以「傳統與傳承」為主軸,從都市原住民的文化教育,到排灣族傳統祭儀的紀錄、換工文化所面臨的機具替代與價值觀的扭轉、或是部落耆老恬淡得宜的生活態度等,在短短的十餘分鐘中,可以看到即使世代更迭,部落裡仍蘊藏許多珍貴的文化資產,在影片中的呈現都相當讓人驚艷。

原文會表示運用這些影像傳達部落的聲音,讓更多人可以透過紀錄片了解原住民社會,並參與建立原住民觀點的過程。期望學員能成為影像紀錄的種子,更能為部落發聲,持續運用攝影機紀錄下部落與族人的影像。

本次培訓班先是在上午進行精釆的評選,評選出3部優秀學員作品,最佳作品獎是由《熟了嗎你?番!》獲得,這部以導演父親的觀點,紀錄被漢人稱為熟番的花蓮西拉雅族,是如何遷徙,如何企圖抹消自身的族群記憶,以及現在所遭遇的,族人不知覺醒的現實。

導演潘資洲的父親潘萬金是大庄部落裏平埔正名運動的核心人物,但是在參與正名運動之前,從來沒有告訴過下一輩自己族群的身分。同時,在60幾年前,大庄部落裡曾有人主動發起了抹消族群記憶的運動,但潘長老在參加平埔正名運動之後,卻又表現出對正名的強烈的意願,他甚至曾不顧身體病痛參加相關的會議,至使後來病重住院二年多的時間才恢復健康,所以整部影片是透過潘長老族群認同態度的轉變試圖探討認同的議題。

有趣的是,學員潘資洲在製作的過程中,提到影片主角潘長老的「無法控制」,讓整部影片在淡淡的敘事過程中,看到了一個族群長老對於認同議題的無奈與掙扎,也道出了現今平埔族群的辛酸。

刺福球 隱藏命運

獲得最有創意和最佳人氣獎的是《命運之球》,呈現的是排灣族5年祭的祭典儀式當中,關於「刺福球」這個活動所隱藏的涵義。一般外族人、甚至是部分排灣族人,對於刺球儀式的過程或是結果,往往只是參與熱鬧或是一知半解,無法瞭解祭典中的禁忌或應遵守的規範,皆有其百年傳承下來的深意,具體呈現著排灣族的祖靈信仰。

《命運之球》(qupadrung)不只是一顆我們肉眼所見的藤球,它是祖靈賦予祝福和期望的球,而刺球結果是福?是禍?都該由祖靈選定的刺中人用心去體會,並且努力讓祖靈的祝福得以實現。

這部影片由擔任鄉代表的柳順慶擔任導演,將《命運之球》(qupadrung)做了介紹,並且也讓我們感受到《命運之球》(qupadrung)在排灣族部落所代表的神聖意義。

我們的石板屋

獲得第二名的紀錄片是《石頭砌的房子》,本紀錄片以排灣族傳統住屋建築為背景,說明由於生活型態的演變,建築技術改進,產生的建築材料取得的限制,機具取代人工,以及金錢取代勞力的現象,種種導致人跟人之間的接觸變少,情感聯繫逐漸淡薄;藉以呈現傳統換工組織因利用方式的改變而日趨沒落,及傳統文化式微的現象。

導演拉夫拉斯馬帝靈是知名藝術家峨格的兒子,繼承父親的全才,影片中運用了不同的元素呈現出對石板屋建造過程的反思,也表達出對原住民族在現代化過程中,面對傳承式微卻又必須咬牙苦撐的心路歷程。

在完成上午的評選之後,為了推廣這次的培訓成果以及原住民的紀錄片,特地舉辦了原住民紀錄片影展,播映了原文會補助的三部優質的紀錄片作品:撒舒優(排灣族)的《排灣nasi》(51分)、陳安琪(魯凱族)與余欣蘭(太魯閣族)合導的《在路上》(53分)以及莎瓏.伊斯哈罕布德(布農族)的《戀戀Fuzu》(63分)。

撒舒優(排灣族)的《排灣nasi》主要講述排灣族的少妮瑤突破傳男不傳女的禁忌,成為了排灣族首位口笛、鼻笛的女性傳藝家的過程。由陳安琪(魯凱族)與余欣蘭(太魯閣族)合導的《在路上》,則是以屏東縣霧台鄉從山上遷移到平地的族人努力申請永久屋,心裡卻忘不了那個消失的家,家與屋子的連結就在回家的路上,來來回回的找尋著的過程為主題。

最後,莎瓏.伊斯哈罕布德(布農族)的《戀戀Fuzu》紀錄文創藝術工作者不舞.阿古亞那(鄒族),從都市回到阿里山鄉的來吉部落,運用鄒族的文化進行創作並參與部落發展的過程。

用鏡頭找歸鄉路

在影展開始之前,特別邀請到來自三地門的排灣族年青歌手Laucu以其嘹亮的歌聲為整個活動帶起高潮,讓我們在排灣族的歌聲中,進入了欣賞紀錄片的領域裡。

從這些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原住民社會正面臨著傳承與認同的課題,這不僅是原住民部落在面對現代化過程中想要努力找回的價值,同時也是許多原住民青年決定返鄉奮鬥的基礎。

透過影片的放映與導演們的分享,除了將好作品分享給屏東地區關心紀錄片和原住民發展的朋友之外,也能透過映後座談,與大家共同探討原住民社會現在所面臨的課題,並逐步建立屬於原住民部落觀點的論述。(社團法人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秘書長)

恭喜屏東區的學員,在不到兩周的後製時間中完成作品,終於畢業了!(圖文/原促會)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