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雨田︰景氣不見底 失業恐惡化

自由時報/ 2012.08.27 00:00
記者鄭琪芳/專訪

景氣急凍,中央研究院七月中就將今年GDP成長下調到二%以下,宣告「保二」破功。中研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周雨田表示,景氣嚴重下滑,目前還看不到谷底,「好像是在隧道裡,一片黑暗看不到光」,今年GDP很可能比主計總處預估的一.六六%更低,失業問題持續惡化的可能性相當大,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周雨田指出,這次台灣經濟受創程度比其他國家嚴重,主要是外銷集中度過高及貿易條件不如人,台灣出口太過倚賴中國,當中國經濟下來時,我們就受到較大的影響,加上洽簽FTA受阻,貿易條件比競爭對手差。我們應擴展新的貿易地區,且出口中間財的比率應降低,否則對景氣的敏感度太高了,產業轉型是個重大課題,國內產業一直著重生產及技術,太輕忽銷售及市場。

景氣如入隧道還見不到光

記者問:最近國內研究機構紛紛下修今年GDP(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中研院最早下修至二%以下,主計總處也下修至一.六六%。當前國內外經濟情勢如何?景氣低迷情況會持續多久?

周雨田答:這次經濟景氣嚴重下滑,狀況會持續多久,我的看法是目前還看不到谷底,雖然有一些學者專家預估八、九月可以反彈,但這個看法主要考量去年基期比較低,去年八月歐債危機開始惡化,造成全球震盪,台灣沒有辦法自外,所以去年第四季明顯受到影響,包括股市、出口等都受到打擊。

現在歐債問題好像有一些規律性,當南歐國家公債到期時,就開始拉警報,也就有歐盟高峰會議提出一些紓困政策,這樣來來回回,市場大概都很習慣了,這樣的狀況可能還會持續,歐債危機是結構性的問題,在結構沒有大的調整之前,危機是沒辦法消除的,歐元區甚至整個歐洲的經濟狀況,就算沒有惡化也是衰退的,不會很快改善。

去年歐債問題開始擴大的時候,國內一般見解都是,我們金融機構對歐洲曝險不高,對歐洲貿易量也不是很大,所以受到的影響有限。但現在很清楚了,可能金融業沒有受到直接影響,出口卻已受到非常大的打擊,因為台灣最大的出口地區是中國,而且很多商品是中間財,透過中國加工再輸出,而歐洲是中國最大的出口地區,歐洲需求降低,中國對歐洲出口就受到很大影響,所以很快波及台灣。

中國經濟著陸比預期還硬

這個情況大家都有考慮到,但沒想到影響那麼大,而且中國經濟著陸的軟硬程度,可能比大家預期的要硬一些,這一、二個月中國出口明顯急凍,超乎預期,我預測這個現象不會只是一個月,所以對台灣的影響還會持續擴大,台灣出口受到的打擊非常明顯,這也是為什麼中研院的預測偏向悲觀,七月十八日就將GDP下修到一.九四%。

不過,這個月來的觀察,情況有點超過當初的預期,會持續多久很難講,我們好像是在隧道裡面,一片黑暗還看不到光。但我想還是有一些正面因素,像美國經濟情況好像有一些好轉,美國聯準會可能會有比較積極的動作,年底前可能有擴大刺激經濟方案,QE3(第三次量化寬鬆政策)是其中之一。中國也一定會有一些動作,可能繼續調降存準率或降息,還有放鬆打房力道。

我GDP恐還會再度下修

問:今年GDP還會再下調嗎?是否可能破一%?

答:目前歐洲跟中國的狀況比一般人感覺的要差,主計總處預估今年GDP一.六六%、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預估一.五%,我覺得有很大的可能還會更低。

不過,一.二%跟一.六%其實沒有那麼大的差別,一%跟一.五%其實也很接近,在經濟很脆弱的情況下,就像一個人身體很不好,再來一次感冒,影響就會很大。但即使這樣也不必那麼悲觀,比較重要的是認清這次為什麼會這麼糟,到底我們應該做什麼。

問:景氣急轉直下,最近開始有大規模裁員的案例,上次金融海嘯時的失業潮、無薪假是否會重演?

答:失業的問題,暫時還看不出到底會有多嚴重,但要有心理準備,因為景氣衰退的時間還看不到盡頭,市場需求減少,廠商投資就減少,勞動需求也會減少,所以,失業的狀況持續惡化的可能性相當大,大家要有心理準備。

外銷過度傾中 出口衝擊大

問:全球景氣下行,各國都受到影響,但台灣比其他國家嚴重,出口及GDP都是亞洲鄰近國家唯一衰退,問題在哪裡?

答:可以從兩個方向來看,第一個是我們外銷太過倚賴中國,有好有壞,好的一面是,當中國經濟好,我們就跟著好,過去幾年都是這樣;但當中國經濟下來時,我們當然也會受到比較大的影響,今年的狀況就是這樣。

第二個就是大家常談到的,台灣因獨特的政治因素,很多方面跟其他國家隔離,在貿易上最明顯就是FTA(自由貿易協定)的問題,很多FTA或經濟合作組織,台灣都不在內,我們出口要付的關稅就比較高,貿易條件就是比競爭對手差。

如果是在經濟比較繁榮、正常發展的時候,影響可能不是很大,但當景氣往下走時,就會有影響。我們的出口數字應是慢慢下來,因為經濟狀況沒有一下子變動那麼大,但我們出口突然降那麼多,就是到一個邊界的狀況,當一%至五%的關稅開始變得重要的時候,變化就是快速、突然、非線性的。

要解決這些問題,應擴展新的貿易地區,這一、二年我們對東協國家貿易有明顯增加,這個方向要持續發展;對中國出口的部分,就要檢討結構的問題,商品內容要好好檢討,中間財的比率應適當降低,現在大概占六、七十%,對景氣的敏感度太高了。

問:面對兩岸經貿從互補變競爭,台灣應如何調整?

答:這是很重要的關鍵,也就是大家談很多的產業轉型,出口商品應往消費財發展,出口中間財的話,利潤不可能高,像蘋果產品代工,我們拿的是蠅頭小利,最大的那塊是蘋果拿的。長期以來,台灣產業一直著重生產及技術,太輕忽銷售及市場,只注意到市場供給面,怎樣降低成本、賣得更多,很多就是代工,但對市場的敏感度就非常差。

現在hTC就是最好的例子,它有一個口號「quietly brilliant」,就是低調,強調品質、不做浮誇的宣傳,但太低調的話,人家就不熟悉你的產品。如果公司的經營只注重節省成本、技術改進,沒有考慮到消費者的需求,市場敏感度不夠,我想是沒辦法成功的。

政府的產業政策一直就是鼓勵高科技,給他們各項補貼、優惠,整個思維就是做出好的產品,但要如何讓品牌走出去,這方面我們相對很弱,而且我們好像沒有這個覺悟,畢竟要打品牌比較難,政府站在引導企業發展的角度,有必要調整思維。

問:最近政府推出一些振興經濟方案,能否有效提振經濟?您曾建議採取財政政策,應採取哪些財政措施?

答:每次被問到這個問題,我都覺得很麻煩,因為不知道現在到底有哪些新的政策,去年有七大策略、十大焦點,現在有中長期振興經濟藍圖、五大構念、三業四化等,這麼多政策,應該各方面都有涵蓋到了。但我覺得整個政府的思維是太重視除弊,對興利則覺得是私人企業的事,政府好像就是顧好法規,什麼不能做就不要去做,這樣等於鼓勵大家沒有作為。

現在民間投資意願不足,政府應擴大公共建設,我們的機場大家不是一直覺得太老舊?還有機場捷運搞多久了?這些都是公共建設,長期對經濟有幫助,短期可以增加民間投資。另外,之前提出又沒有推行的「自由經濟示範區」,也應該趕快做,從一個實驗的貿易區,可以看出有哪些法令要調整,很多投資條件是不是規定太嚴格。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