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台積電 金鐘獎 東湖車禍

拔完上顎大臼齒 漱口喝水竟從鼻孔流出來

欣傳媒/欣傳媒 2012.08.16 00:00

圖說: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主任陳立愷說,這位患者的患部以「馬來膠針」探測,發現針直透鼻竇。(陳立愷主任提供)

欣傳媒 | 記者丁彥伶/台北報導

經營知名鵝肉店的林先生,去年4月拔掉上顎大臼齒後,上顎的傷口一直沒癒合,牙醫師幫他轉診到某醫學中心進行處置,但是一直到去年的10月,只要潄口或喝水用力一點,水竟從鼻孔流出來,輾轉就醫仍無效,甚至還一直覺得口腔有異味,而困擾不已。

直到今年4月向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口腔醫學部主任陳立愷求助,發現竟是因為拔牙,造成「口竇瘻管」,鼻竇甚至有蓄膿的情形。陳立愷今(16)日表示,這種情形其實並不少見,光是今年上半年,他就接獲4位患者,據1985年國外的數據顯示,只要是進行上顎第一大臼齒拔牙時,每10例就有1例可能發生,國內雖然比例沒有那麼高,但是也經常看見病例。

陳立愷說,林先生來的時候,不只是喝水或喝流質食物時,會由鼻子流出喝進的東西,輕捏鼻子吹氣時,在口中還會冒出氣泡。臨床上,發生在拔除上顎第一大臼齒最常見,約佔65%,上顎第二大臼齒及智齒佔30%,小臼齒佔5%。

為什麼拔上顎臼齒容易發生口竇瘻管?陳立愷分析,因為上顎後臼齒牙根距離鼻竇最近,第一大臼齒約距離3.3到4.3公分,第二大臼齒約2到2.9公分,第三大臼齒約3.9到5.3公分,而第一大臼齒因為接近鼻竇,有些人的上顎甚至和鼻竇緊緊連在一起,而且比較厚實,因此拔的時候往往要比較用力,所以一不小心就可能穿破,造成口竇穿通。

一般拔完牙,醫師會囑咐要咬緊止血棉一小時,因為通常兩小時內拔牙傷口會產生血塊,把比較小的破孔黏合,但若超過24小時都沒有黏合,而且感覺說話、呼吸和吞嚥都有怪異感覺,如果喝水會從鼻子流口,恐怕就有口竇瘻管情形。陳立愷說,最簡單的自我測試,就是輕捏鼻子吹氣,嘴巴裡會出現氣泡如果長期沒有處理,食物經常灌入鼻竇內,會引起鼻竇發炎,甚至蓄膿,嚴重者會侵犯腦部,或是細菌直通心血管。

陳立愷說,如果患者已經形成口竇瘻管,治療時只要清除瘻管的分泌物,把最接近臼齒部位有再生能力的上顎黏膜,做一通道「顎側瓣膜」覆蓋,避免喝水從鼻子流出來的不便了。但更重要的,是拔牙前一定要先做X光檢查,了解患者鼻竇和臼齒間的黏膜組織厚度,如果太薄,建議把臼齒和牙根分割拔除,比較容易拔,也就不會用力過猛造成併發症。

而林先生經陳立愷治療後,他表示一年多來的不適,終於完全解除,喝水或潄口時水再也不會從鼻子流出來,而聽陳主任說他的鼻竇其實引起發現有蓄膿,還好及時處置,否則也可能出現頭痛等嚴重問題,他自己也嚇一跳,他遍訪醫師都治不好,因此非常感謝陳主任,今天還特別把生意撂一旁,特別來參加記者會說明。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