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和台灣都曾經遭受日本殖民蹂躪,都曾經有少女以「慰安婦」名義強制送往南洋戰場,也都在戰後留下了領土主權的爭議,韓日之間是「獨島」問題未解,台日之間則是「釣魚台」風波不斷。
然則,比較南韓和台灣的態度,韓國總統李明博登上獨島宣示主權並要日本為侵略戰爭公開謝罪;有包括明星在內的韓國民眾冒死游泳登島,有運動員在奧運會公開宣揚獨島主權;背後,更有海軍陸戰隊籌畫獨島登陸軍演。
那麼,台灣呢?我們首先看到的是總統馬英九一紙柔弱無力的「東海和平倡議」,而這紙倡議還被在野黨吃豆腐,說馬英九「實質上採用了過去民進黨的主張,時間不算太晚」。民進黨發言人林俊憲並據此發布該黨對釣魚台的幾大原則,其中最重要的無非就是「台日外交優先」、「兩岸不應合作,避免被操作為台灣與中國大陸合作對抗日本」云云……於是,在朝野「一致」的立場之下,香港保釣船在台灣境內被驅趕,台灣保釣團體被禁絕出海,至於軍方立場則明顯表現在張鳳強因「越界」即遭受嚴懲的事件之上。說穿了,一句話,台灣朝野上下鴿派當道,有權力有兵力的人,根本沒把釣魚台主權當一回事。日方軟土深掘,得寸進尺,其根源就在於台灣朝野拱手相讓的共同態度。
張鳳強懲處案如今已造成軍心浮動,而當權者從府方到軍方,在民間忿怨譁然之下,乍然不知所措,迄今態度曖昧,全案懸而未決。
劉向《新序》裡有一則故事,值得借鑑:春秋末年,魏國境內有疑獄未決,群臣有一半認為當罪,另一半主張無罪,搞得魏王也疑慮難斷,不知如何是好。於是,魏王請教名士富賈陶朱公。陶朱公智慧過人,他的建議很簡單,那就是「獄疑則從去,賞疑則從與」,也就是,刑罰一旦有疑慮,就應該從寬處置;獎賞時若是有猶豫,就應該慷慨給予。亦即主上對於臣民,宜寬厚,忌苛薄。因為,按照陶朱公的說法,牆壁薄了就容易坍塌,絲織品薄了就容易撕裂,容器薄了就容易破損,酒薄了就容易變酸……治理國家之道亦然,一旦苛薄久了,恐怕軍心民心都難以維繫。
關於張鳳強越界案,在釣魚台風雲再起的節骨眼上,陶朱公的智慧應有值得當局借鑑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