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實構築/好態度蓋好房子 凝聚力量促公共建築覺醒

欣傳媒/欣傳媒 2012.07.16 00:00

圖說:當時2009年推出第一屆實構築展覽時,即以一起真誠蓋房子作為再真切不過的展覽宣言。(林芳怡提供)

欣傳媒 | 記者葉穎/專題報導

對於在這個城市當中的眼看高樓塌、平地起的建築物們,身為城市組成的你我,多會抱持的怎樣的看法?什麼樣的態度?對於可以居住在好的房子並且使用到好的公共建築物,身為使用者的你我又是存乎著怎樣的想望與心力關注?有一群建築專業工作者,要用他們的努力,透過實構築之名的展覽,告訴我們,關心建築或者為這個城市以至於國家的建築建設投入力量,並不是遙不可及的事。

從實構築第一屆至今2012年第三屆,持續都熱情參與支持,甚至是草創元老級的清水建築工坊負責人廖明彬回憶道,最早,他之所以在2009年首次發起實構築這樣一個探討業主、建築與設計師、施工營造單位-三方合作關係的建築展,其實是起源自921地震之後,體悟到一棟好的建築與整體社會之間關係何其密切而起首的。

當時,在台中完工的救恩堂便以兼具實務案例和展出場地的雙重身分,供觀展者實際進入到空間當中,去感受且討論。到了第二屆,台中勤美誠品書店裡舉辦,同樣有著在好的建築中,讓人最直接感受的氛圍。今年,則堂堂邁入到第三屆。被問到親身參與了三屆之後,這樣登高一呼著要大眾重視三方關係與建築的展覽初衷是否有獲得什麼迴響跟效果?廖明彬說,答案絕對是肯定的!單是從第一屆展覽的小規模小眾參與,對照今年足以凝聚多位優秀建築師與營造單位共襄盛舉,甚至有不少參展者將有幸加入展覽視做榮譽,就可以知道,這四年、三屆舉辦,播下諸多小種籽們所帶來的大影響力。

但他仍不以此自滿的表示,目前眼前最值得改變且需要深切看到這中間問題者,其實在公共建築的項目與公部門的整合上仍有諸多進步的空間才是。在策動這個展覽的最初,原本即是希望官方扮演著協助的角色,而產業提供實務經驗,至於學界則回歸到培育人才的醞底位置。只可惜,截至目前第三屆為止,這個展覽即便用心良苦,但仍處於產業與學界互動頻繁的階段,整個展覽的籌備,也就形同全無政府支持下,單靠民間的凝聚力促成。以正面的角度詮釋,或許說明了台灣民間何其有活力跟策動力,可以讓這樣的展覽持續舉辦,但站在實務面,仍不免讓人覺得自始皆不見政府或官方力量的關注,會使人頗為無奈。

參與今年策展的吳光庭教授接著表示,「臺灣在經歷過上個世紀八0年代「開放與解禁」的社會改革浪潮,以及九0年代的反身沈潛之後,慢慢可以看到如誠品書店舊敦南店等,開始以建築、空間設計及優質的構築施工,形成足讓坊間眼睛為之一亮的公共空間,這不僅是企業形象或品牌的樹立,更在無形之中呈述著台灣社會對於建築及空間品質的標準和期待。」

對照於私部門的建築案,公共建築尤其是改變我們社會的最大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每個人共同擁有的資產,所以一般人需要了解如何以擁有者之姿督促資產的精良,公部門又何嘗不需要理解站在業主的角度,怎麼才能建構出完善健康的平台,提供建築師與施工單位得以攜手協力合作,但是如果官方一直都處於漠視的角度看待這樣的展覽跟關注力,他一方面自我砥礪,一方面不服輸不氣餒的與今年展覽的策展人吳光庭一同表示,那就更不應該因此而停下推動的腳步!或許持續以學界的力量,透過論述跟產業良性的互動,總有一天讓官方看到這樣高度連結所造成的效果,終究有朝一日可能造成覺醒跟省思。

所以,與其將實構築視作一系列的建築展覽跟活動,他更寧願稱之為建築觀念的養成與傳遞。說穿了,實構築自始至終都不是為了說明某一個作品而形成的,所有的作品終其只是用來當作輔助,傳遞在建築過程中的態度,一旦關乎態度的養成,自然需要長期的持續性,且投注一段時間觀察跟醞釀,則足以造就力量,也唯有構成建築各個環節都改變了觀念,養成相互溝通學習的習慣,也才有可能看到更好的城鄉未來。更多其他與建築設計相關訊息請上【建築行腳】專題http://www.xinmedia.com/n/featurestory_list.aspx?collectionid=11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