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透過東海建築系四年級學生的專題設計,替台中中區的再生與活化提出各個可能的方案。(DRF Goodot Village提供)
欣傳媒 | 記者葉穎/專題報導
針對閒置空間或者區域活化的城市計畫,在台中,2005年曾經成立了台灣建築‧設計與藝術展演中心(TADACENTER),與同是位於復興路上的20號倉庫連成一氣,曾被台中人視作建築與藝術完整串接的場域。然而針對火車站前漸形沒落的中區,今年在東海大學建築系蘇睿弼與郭奇正兩位老師號召奔走下,終於有機會結合台中都發局,共同打造中區再生基地。
台中中區再生基地的位置,原本前身是第一銀行舊址,在80年代時,因為興建了新的大樓,所以當時的第一銀行便從這個中山路繼光街口的位置整個遷撤出去,不再使用,以至於有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整棟4樓都處於荒廢的狀態,直到近幾年先是有網咖在此營業,之後接續著2012年一月,一樓則由便利商店經營。
東海大學建築研究中心於是透過與市政府在都市再生計畫案的合作,一方面替研究計畫找到一個兩年租期的辦公空間,一方面則希望計畫案所結出的果實,不單單是原本市政府所要求的調查、報告書與兩個行動計畫等紙上談兵而已,更可以透過實際老空間再生且善加利用的過程,使得這兒已然成為行動計畫中躍出紙外,且確實開始「行動」的重點之一,在行動中,發展出更多與當地或者空間本身的互動與共鳴。
但現實面上,預算極為有限的情況下,主要擔任行動執行之一的蘇睿弼老師說,他們在今年三月向第一銀行租下這個空間之後,約莫花了兩個月的時間整理跟修繕,有幸這些老時代的房子,在蓋的時候,其實都頗為注重工法,所以,被整修之後延續作為辦公使用的可能性極高。諸如再生基地裡,在拆除工程進行之後,原本寬敞的空間,得以更顯開闊,而原本被封住的門和窗,更能發揮實質功效,且拆下壁紙的過程中更意外發現許多當時留下來的美好,像是天花板上哥德式的水泥飾條或是材料考究的裝飾木地板,更驚喜見到難得洗石子材質的柱列跟窗台,另外,連結各個樓面的螺旋迴繞樓梯更是現代建築中已然罕見的一例。同時,順著螺旋梯步上頂樓或觀察著後巷老市區曾存的痕跡,仍可謂觀察周圍中區老舊街道建築的絕佳場所!
他更說,曾經,二十世紀初期的台中市區,是近代台灣最早且十分時髦的計畫都市,那時候的市區景觀,道路縱橫、小河蜿蜒、綠蔭扶疏,簡直就像是日出之城那般的耀眼瑰麗。曾幾何時,格狀規劃的市區在二十一世紀反倒沒落為舊容的象徵。由臺中市政府都市發展局的手中接下「中區再生計畫」這個重擔,希望能如同牽起母親漸形枯槁的手一般,幫助中區找回屬於自己的獨特魅力。初步規劃的方向,希望是與七期一帶重劃區內,闢建大樓、造成購物空間或大型停車場來引入人潮,希望是從既有的老建築與老社區出發,了解如何活化他們的方法跟方針,不論是藉由文創產業,或者新機能的賦予,諸如善用週邊多有補習班,怎麼透過規劃讓年輕人在補習之後,不是馬上離開這個舊城區,而是有更多可以吸引停駐的亮點,就是一個很好的方向。讓舊社區不只是賣弄老的東西,更是注入新的活水進來,一如近期在火車站周邊引爆不少話題的點心蛋糕店-宮原眼科與餐廳醉月樓都是例子,說明了這樣不同於重劃區的做法,是絕對可行且更具魅力與想像空間的。中區再生基地啟用之後的第一檔展覽-「中區的過去、現在、未來」攝影特展,透過日據時代以來,兩位台中在地的攝影師林權助(1922~1977)及陳耿彬(1921~1967),為當時繁華的台中舊市區留下一張張珍貴影像與庶民生活情景留影,對照當代日本攝影師淺川敏的眼光和攝影鏡頭,不但可看出當時日據時代所規劃的舊城紋理,展覽現場更是吸引了許多當地耆老攜家帶眷前來觀看跟回憶,喚起居民對於在地情感的同時,亦捕捉昨日、今日與明日光圈下的台中市。
【延伸資訊】中區再生基地DRFGoodotVillage地址:台中市中區中山路69號2F網址:http://www.facebook.com/banmu?sk=taggednotes#!/GoodotVill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