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都市貧窮嚴重 緬甸貧民窟擴張

立報/謝雯伃 2012.06.14 00:00
【編譯謝雯伃整理報導】在緬甸仰光最貧困的地區,街上到處是垃圾跟排洩物,兒童卻赤腳在路上跑。流過社區的小溪溪水呈暗綠色,水裡滿是垃圾。這裡沒有垃圾處理系統,也沒有下水道。這裡是多邦區(Dawbon),緬甸首府仰光一個人口密布的區域。由於缺乏乾淨水源和衛生系統,讓這裡成為肺結核等傳染疾病的大本營。這裡的房子又小又擠,每次淹水都遭殃。許多居民已在這樣的環境下忍耐20年之久。然而,就在緬甸剛剛鬆綁數十年來的鐵腕軍事統治之時,專家表示,大多數贊助者僅將注意力著重在減少鄉村貧窮這一部分。他們警告,這表示在緬甸工業化的同時,可能會因為缺乏規劃工人居所,導致貧民窟的擴張。聯合國人居署(UN-Habitat)貧窮顧問史林斯比(Michael Slingsby)表示,當地幾乎所有的經濟發展機會都在都會區。隨工廠陸續開張,工作機會增加,人們會從鄉村搬遷到都會地區,將收入寄回鄉下。他補充道,這樣對於鄉村地區的發展也有幫助。「要有經濟上健全的鄉村,必須先有經濟上健全的都會。」史林斯比表示:「工業區在發展時沒有計畫這些工人要住在那……如果我們什麼都不做,5年之後就會出現更多貧民區。」4成人民處赤貧狀態聯合國人居署統計,在仰光至少有6處和多邦區一樣的都會貧民區,而這只是其中一部分。在缺乏正缺數據的情況下,人居署猜測,仰光有40%人口處於赤貧狀態,只要一發生傳染病恐慌、物價上漲或水患等天然及人為災難,就無法順利應變。以緬甸全國來看,在6千萬人口中,約有1/3人生活在貧窮線之下。妮妮(Ni Ni)是一名帶著一個孩子的單親媽媽,她坐在一間鋪有竹子和鐵皮屋頂的套房中接受訪問。她所在的套房,僅12英尺見方大,只夠1個成人居住,但這裡卻擠了5個人,包括2個大人和3個小孩。他們在這裡吃飯、睡覺、烹煮三餐,每月房租2萬5千緬元(約新台幣9百元)。妮妮是一名街頭小販,1天大概能賺3千緬元(不到新台幣120元)。房子後方有浴廁區,8戶共用。「我自己住的地方比這裡還糟還小。」妮妮抱歉地笑著說:「這是為何我帶你們到我養母家來。」兩個月前,丈夫和她發生爭吵,因此憤而離家。在離開之前,他把家裡所有的碗盤全都打破,妮妮沒錢修補。然而,真正讓妮妮擔心的,是即將到來的雨季。「我們現在還沒有一個像樣的屋頂。」她表示。為了要更接近工作地點,和仰光所提供的經濟機會,她那些離鄉背景的鄰居也都是租狹小的房間居住。他們到仰光來從事小販、建築工、工廠工人和三輪車夫等工作,因為缺乏專業技能,讓他們成為最脆弱的一群。許多人仰賴利息高達20%的高利貸才能度日。在這個社區唯一嶄新的是剛鋪好沒幾年的柏油路。2010年大選之前,這個社區原本泥濘的道路鋪上柏油。同年,軍政府支持的政黨贏得大選。道路上的石板提醒著居民這一段歷史,即使批評家指出,修路的資金很可能來自於政府補助。而選後,當地基礎建設就沒有更多改善了。史林斯比表示,目前仍有時間重新修繕緬甸都會區貧民窟的公共設施,但大多數捐助者不認為都會區貧窮問題是首先需要處理的問題。都市貧窮在緬甸已是存在已久的問題。2001年一份政府報告指出,在仰光、曼德勒(Mandalay)和巴果(Bago)等都會區,貧窮程度接近緬甸全國的平均值。「典型的發展中國家都會區樣貌,比遭到忽略的邊緣地區擁有更多收入和資源,但在緬甸卻非如此。」報告指出。史林斯比表示,緬甸建設部和聯合國人居署共同成立的都會研究發展局(Urba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將會進行都市計畫及管理的相關訓練和研究。他認為這是相當正面的一步。災後救助不如預防然而,他也補充,國際組織應該要對都市貧窮問題及諸如環境傷害等相關風險,投注更多心力。聯合國人居署緬甸主任波普利(Srinivasa Popuri)表示,他們試著呼籲援助者,與其「等待洪水到來,再給予災民餅乾和避難所」,還不如事先預防,針對問題根源進行處理。聯合國人居署計畫在這些貧民窟推動集體存款小組計畫,希望透過這項計畫,減少貧民窟居民對於高利貸的依賴,幫助社區能夠在不需外界金援的方式下自行運作。仰光當地一個非政府組織2年前成立一個集體存款小組,幫助貧窮婦女購買自己的房子和土地。聯合國人居署日前帶妮妮和她養母拜訪該衛星城鎮。它們希望妮妮也能在多邦區成立類似的團體。「聽到那些女性講出自己的經歷,讓人感到很振奮。」妮妮告訴她的鄰居:「你應該看看她們的房子。那些房子很大,也不會漏水。」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