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面流通之鯊魚魚翅尚未檢出CITES附錄二物種 漁業署首次嘗試以DNA檢測技術鑑別主要生產地(蘇澳、成功、東港)及消費地市場(台北、高雄)所販售魚翅之鯊魚種類,結果顯示以水鯊所佔比例最高,亦有檢出灰鯖鮫、深海狐鮫、淺海狐鮫、紅肉丫髻鮫等物種。並無檢測到被列入「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二之大白鯊、象鯊及鯨鯊等。 隨機抽驗新鮮鯊魚魚翅及加工產品 漁業署說,近年來利用DNA檢測技術鑑定生物品種,逐漸受到重視,為瞭解市售鯊魚魚翅是否有國際禁捕物種,漁業署委託學者以DNA序列比對方式進行抽驗,抽驗對象包括生產地魚市場中無法由外觀辨識種類之新鮮鯊魚魚翅,以及消費地市場所販賣之加工過之魚翅產品。 加工過之魚翅產品可以DNA檢測技術進行種類鑑定 漁業署又說,加工過之魚翅產品如乾製魚翅,雖經過燙沙、去沙(皮與鱗片)、去軟骨、去肉及曬乾等程序,依據目前委託研究調查結果顯示,仍可以DNA檢測技術進行種類之鑑定,每一個成功鑑定出種類之樣本DNA序列與現行資料庫中已知種類的DNA序列進行比對,相似度皆達95%~99%。 持續進行鯊魚保育及永續利用 漁業署在新聞稿中表示,鯊魚資源保育近年來日益受到重視,我國為漁業國家,致力鯊魚資源保育,繼推動「鯊魚鰭不離身」措施後,更進一步嘗試以DNA進行市售鯊魚翅檢驗,作為後續管理措施之科學依據,後續將持續進行檢驗,為鯊魚保育盡一份心力。 (資料來源:行政院漁業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