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四種纖維藝術的奇妙變幻 最小單位元纖維創作展

中央社/ 2012.05.22 00:00
四種纖維藝術的奇妙變幻

最小單位元纖維創作展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20522 16:20:55)拼圖愛好者會費盡心思、時間,沈迷於拼圖,拼完的圖片數量越大、挑戰難度越高,成就感也就越高。德國還設計出一幅三萬六千片的拼圖「雙重回顧」,締造全世界最大拼圖記錄,但拼完的成品早就知道答案了,說穿了拼圖只是完成設計者規定的遊戲而已。

「纖維藝術」跟拼圖一樣,都是要耐心的組合最小的元素,一片一片的拼圖,換成了一絲一縷的纖維,不一樣的是它沒有標準答案。

許家慈、鍾瓊儀、潘佳筠還有林曉青,這四個1988年出生,台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纖維組的同班同學,把纖維藝術玩出許多的可能。她們彷彿變身成為古代嫘祖,從抽絲、織絹開始,棉成線、麻織布,用很小東西拼湊出很大的物件,但四種創作概念有四種截然不同的自我特性,四條線交錯像是拼圖又像編織一樣,以「最小單位元」纖維藝術創作展,呈現出纖維藝術發展的無限可能。

「把創作的概念,織進去了!」許家慈被線跟線交錯給深深吸引,展出的『生活記錄——暫存』,就是透過織和縫紉的技法,將火車票、小紙條、日記等等這些生活、旅行,走過、留下的痕跡來記憶故事。『生活記錄——半公開 』看起來是個口袋,如此的貼近身體,可能是透露自己的秘密,也可能是窺探別人的隱私,看不見全貌,吊足了胃口。

專注織作技法的許家慈說,織的過程中是充滿理性的,一開始腦袋就要很清楚成品的樣貌,要排列那些線,最後織出希望完成的樣子,但即使已經全然表達自己的想法,卻可能因為轉譯過程不到位,觀眾無法一眼就理解她的創作意念,還需要透過解說才明白,這曾經讓她很沮喪,但是,透過不斷的思索、進步,許家慈開始在結構和組織上調整,像是大家都會認為織作的過程就是一再重複,偏偏她就不要,而是像數字以次方發展,不斷的延伸成大型的矩陣,眼前的布就不是布而已。

相較於許家慈作品的理性,鍾瓊儀就感性多了。『生活總有段苦澀』作品一方面是直覺性的創作,在紗、不織布等多層次的布料上,以電腦刺繡述說生活中不經意冒出來的憂傷、 哀怨,但又像是變種拼圖一樣,拼圖的兩面都有圖案,鍾瓊怡的作品透過鏡面壓克力的反射,讓每一層刺繡的圖騰和圖騰間,產生特殊的對比,正面看的圖像和鏡面反射看的圖像,雖然有關連卻又截然不同。

來自高雄,同樣也以電腦刺繡創作的潘佳筠,在電腦刺繡作品『葉脈』中,完全展現出對於大自然然的熱愛,錯綜複雜像是網狀般的葉脈線條紋理,在透亮的紗上,光線完全的穿刺,葉脈也像蟬翼一樣一覽無遺。

林曉青的創作則沒有在布或線上頭做文章,而是用膠囊等不是布料的材質來縫製衣服,林曉青的作品『膠囊----衣物與鞋』像是串珠一樣,把膠囊串成衣服和鞋子的形體。她的創作發想來自於念研究所時,因為生病、開刀經歷,治療過程中每天不斷的服藥,吃藥成了每天生活必需品,就像衣服、鞋子一樣,她將膠囊衣服和鞋子放在壓克力當中,就像放在藥罐裡,也彷彿這些膠囊裡面的藥也成為身體的一部份。

許家慈、鍾瓊儀、潘佳筠還有林曉青,四個年輕藝術家,5月1日起,在金車文藝空間舉辦為期三個月的「最小單位元」 纖維藝術創作聯展,雖然四人都是大學才接觸織品領域,各自發展出完全不同調性的創作思維,但是,她們一點也不擔心四人聯展會不搭軋,因為,她們要呈現的就是纖維藝術中,每個不同的細微單位,就像拼圖一樣,少了任何一片,拼圖就不算完成了。

本展覽於5/19(六) 至7/8 (日)在金車藝術空間(台北市承德路3段131號4樓)展出,歡迎民眾前來觀賞,體驗纖維藝術的奇妙變幻,洽詢電話(02)2595-9650。

訊息來源:財團法人金車教育基金會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105595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