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柯文哲 京華城 葡萄桑颱風

社論:血汗勞動節

立報/社論 2012.05.02 00:00
今年勞動節的熱門字眼,肯定是「血汗」兩字。從抗爭者的職業別來看,台灣不僅是血汗工廠林立,血汗醫院、血汗學校也到處可見。台灣人長期以來以「勤奮」著稱,「打拚」是本土精神之所在。可是,每一個工作崗位如此血汗斑斑,難道不該自問:我們是否工作過頭了?

在現代社會,「工作」已成為「身分」的表徵。「失業者」所失去的,不僅是一個職位和一份薪水,甚至還跟著失去身分,失去面子,失去生命的意義。相對於勤奮的被頌讚、被嘉許,「懶惰」向來被視為萬惡之母,懶人活然被鄙視。

然則,如果工作本身最終是變成被剝削的血汗勞動,是當代社會勞資關係不對等的根源,越勤奮者反而被壓榨得越厲害,那麼,我們也許該回頭來質疑:究竟勤奮的價值是源自人類社會的天性,或是主流階級所製造出來的「假意識」?

如果今日的勞動模式來自西方的的工業革命,那麼,回到希臘、羅馬時代西方文化的源頭,我們會發現,在那個奴隸社會的時代,奴隸勤奮的工作是為了讓貴族或「自由人」可以把他們的時間奉獻於哲學、藝術、政治……羅馬文字「otium」和「labor」是兩個對立的字眼,前者指「悠閒」,意為自我充分發展,後者指「勞動」,也就是奴役和服從。到了19世紀,馬克思還把「每個人自由而全面地發展」視為未來社會的特徵,人類以勞動促進社會生產是為了這個理想的追求。很遺憾的是,今日的勞動世界幾乎已完全忘記「自我充分發展」的需求,只是很單純地把「勤奮」視為道德的標竿,以勤奮工作與否來檢定人的價值。這放回昔日希臘羅馬時代,其實是「奴隸道德」;在今日,則是血汗勞動。

在資本主義社會,不容否認,勞動是財富創造的主要根源,工作是社會生活的核心。馬克思固然也肯定勞動模式形塑了世界和自然的樣態,勞動讓人的自我得以展現。然則他也指出「異化」的勞動,讓人變成被剝削的奴隸。

今年勞動節,在控訴血汗勞動的同時,也許我們更應該質問,為什麼大部分的工作對我們而言是一種束縛,對於我們理性的發展、欲望的追求和獨立自主的願望形成巨大的障礙?為什麼我們根本忘記了勞動過程中「自我充分發展」的需求?為什麼我們不能進一步思考減少工時的可能性,讓我們的生命除了為資本家奉獻「血汗」之外,還可以有餘裕做一些其他的事情?而這一切,可能都有待我們對一些習以為常的觀念重新思考:包括勤奮工作、打拚賺錢、生產至上等概念,很可能都是血汗勞動的根源!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