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活路外交 淪為磕頭、寄生外交

自由時報/ 2012.04.08 00:00
記者彭顯鈞/特稿

馬總統浩浩蕩蕩出訪非洲友邦,對提升中華民國主權地位,徒具象徵意義。原因就是馬總統把外交空間的拓展,置於中國的鼻息之下,「活路外交」早已淪為「磕頭外交」,也可以說,仰賴中國施捨搞外交,只是不堪的「寄生外交」。

馬總統上任至今,反覆吹噓「兩岸政策路線正確」,但是,中國對「中華民國」的打壓,有增無減,毫無鬆動。

台灣○九年以「中華台北」觀察員的身分參與世界衛生大會,馬政府視為重大突破。但世衛組織的內部文件把台灣定位為「中國台灣省」,馬英九去年五月曾表達抗議,結果呢?世衛組織文風不動。馬政府至今還在大肆宣傳,參與WHA是兩岸和解的成果,真是自欺欺人!

吳敦義會見中國副總理李克強,大談台灣爭取國際空間,視中國「雙方平等協商可找出辦法」的回應是莫大的善意。事實上,中國對台策略,不僅依循胡錦濤的「六點宣示」,還有二○○五年三月十四日制定的「反分裂國家法」。令人驚訝的是,馬政府所作所為,全都在中國設定「框架」之下。

馬總統剛向對岸拋出「一國兩區」,重申兩岸不是國與國關係。馬所定位的「台灣地區」,和「反分裂國家法」的用語,一模一樣。

中國的「反分裂國家法」規範兩岸平等協商談判,事項包括: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和平統一步驟和安排、台灣當局政治地位、「台灣地區」在國際上與其地位相適應的活動空間等。回頭看看馬政府自豪的兩岸政策、路線、措施,哪個不是中國所設定的框架?馬多次公開表態堅決反對「反分裂國家法」,今年連任後,為何靜悄悄?

馬的外交思維,就是「大陸政策位階優於外交政策」,背後就是「大中國主義」。以意識形態搞外交,靠中國施捨搞外交,結局就是「國不成國,國不像國」。

反分裂國家法是一部「統一法」,馬自稱「最捍衛中華民國」,實際上,對於國家主權尊嚴的爭取,不僅毫無成果,反而準確地符合中國的框架,「磕頭路線」背後呈現的心態與未來圖像,令人難以想像。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