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養護經費鉅 森鐵虧損連連

中央商情網/ 2012.04.01 00:00
阿里山森鐵系列報導2(中央社記者江俊亮嘉義2012年4月1日電)阿里山森林鐵路沿線景觀豐富,林相變化大,但因天然災害頻繁,每年要投注大筆經費養護,因此虧損連連,面臨經營困境。

阿里山森林鐵路開發初期,純粹以搬運阿里山區盛產的紅檜為主,火車設備非常簡陋,當初全線50個隧道、77座橋梁均為木造,火車也只有「運材車」與「工程車」兩種。

林務局嘉義林區管理處表示,阿里山森林鐵路開通後,從阿里山載運原木下山的列車,每天高達60輛,以每輛車可載10噸原木計算,一天被運下山的原木就有600噸。

1918年12月29日,日本在台的殖民政府為因應鐵路沿線居民與伐木工人需求,在「運材車」後面,首次加掛連結客車廂,稱為「便乘列車」,成為阿里山森林鐵路兼營貨運、客運的開始。

由於當時列車是以蒸汽火車頭拖曳,速度相當緩慢,上山平均時速12公里,從嘉義到阿里山需7個小時。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火車燃煤缺乏,阿里山森林鐵路改採「雙日上山、單日下山」措施,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後,才又恢復每天雙向對開。

光復後,阿里山森林鐵路由林務局接管,為了縮短行車時間,林務局於1963年購進「中興號」柴油特快車,從嘉義開到阿里山只需2小時50分鐘,大受旅客歡迎。

隨著國民旅遊風氣盛行,「中興號」特快車已不敷使用,林務局遂於1974年引進「光復號」特快車,並在連續假日及櫻花季機動加班,以因應湧向阿里山的大批遊客。

但1982年9月阿里山公路(台18線)通車後,因公路行車時間短、票價比鐵路便宜,因此鐵路乘客大量流失,使得阿里山森林鐵路面臨經營困境。

除了行車速度、票價難以與公路匹敵之外,阿里山森林鐵路所經之地,大多為懸崖峭壁,火車穿山越嶺,折舊率相當高,保養及災害修復經費也十分龐大,僅靠旅客運費收入,根本不夠用。

自從阿里山公路通車後,阿里山小火車的班次由一天5班遞減到1班,沿途停靠站也從19站減為5站,最後縮減為3站(北門、竹崎、奮起湖),艱苦經營。

為了與公路競爭,林務局於民國73年購進「阿里山號」高級列車,隨後實施一連串的改善措施,先後開辦「999夜行列車專案」、「森林浴之旅2日遊」、「淡旺月票價」與「蜜月旅行優待」等優惠方案,試圖挽回頹勢。1010401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