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社論:美牛等事件揭示的問題

立報/社論 2012.03.19 00:00
美牛事件已經成了台灣政治風暴。美牛進口事關民生,誠然重要;但是更重大、複雜的政治事件所在多有,如此拙於應付倒是罕見。台灣新內閣為此搞得焦頭爛額,凸顯許多台灣政治的問題,值得分析、評論。

事實上,關於美牛事件台灣媒體的分析已經不少,包括馬政府的無能、歐巴馬政府為了選舉而對外施壓的霸權態度等等,這裡不擬重複。我們擬從比較不受注意的角度探討。

美牛以及禽流感、塑化劑等等問題,之所以受到社會普遍的關注,潛在的原因,就是台灣社會的飲食習慣在過去2、30年內歷經巨大的寧靜革命。農業社會時代的家食制度以及食品原料自產自用方式已經徹底改變了。外食已經佔據民眾飲食方式的大部分,自產自用的食品原料幾乎完全被商品取代。從原料到烹飪都商品化,這意味著民眾飲食的品質與安全衛生都不能操之在我。因此,在飲食高度商品化的時代,政府的把關角色就更加重要。這表示在高度商品化的經濟體制,需要有公部門的力量來平衡。

但是,食品商品化反映社會經濟商品化達到更上一個台階的高度,而相應於高度商品化的經濟體系,通常是更自由的市場經濟。這正是自由市場經濟學者一貫的主張,是新自由主義的基本教義。從1980年代後期以來,新自由主義的教條得到西方主流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一向是西方意識形態最熱烈擁戴者的台灣統治階級,更是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的真誠執行者。新自由主義的教條極力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干預。應用在具體政策上,他們反對大有為政府,力主政府(以及企業)瘦身。十多年來,台灣統治階級的所謂「政府再造計劃」便是以瘦身為指導思想。

政府瘦身,意味著對於劣質商品經由市場機制來加以淘汰。自由經濟理論家認為,自由市場具有自我調節、自我完善的功能,能夠汰除品質不良的商品。於是我們看到一個矛盾:高度商品化的經濟體制需要政府協助把關商品品質,但是商品化卻以自由市場為前提;為要商品化更徹底,要求政府少管事。

年前的塑化劑風波,正和政府功能不足有關。檢驗人員嚴重不足,使得許多應該檢驗的食品長期逍遙法外;即使檢驗機構關注呼籲,卻困於政府財力不足而得過且過。而政府財力不足正是瘦身意識形態的結果。前財政部長李述德曾表示,政府不必加稅,讓更多的事情由民間來做。李述德的說法完全忽略了有些商品(例如食品)不宜由市場機制來淘汰劣品(這將會以許多人的健康為代價)。當政府財政拮据時,檢驗機構必然跟不上食品商品化的速度。塑化劑、美牛風險等等,都是預料中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