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推動閩南文化傳播與變遷之研究 成大人社中心挺進閩南文化原鄉-金門

中央社/ 2012.02.14 00:00
推動閩南文化傳播與變遷之研究

成大人社中心挺進閩南文化原鄉-金門

(中央社訊息服務20120214 13:32:48)「成功大學閩南文化國際合作工作坊」日前挺進閩南文化核心的金門珠山來喜樓召開跨國會議,14日載譽返校。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戴華說,這是一場豐收的閩南文化會議,加拿大、廈門、金門、台灣等地學者能夠在極具閩南建築特色的洋樓內,一同探討閩南文化的傳播與變遷,格外具有一份濃烈的閩南氛圍,尤其是經過各界的學者三天的腦力激盪,勾勒出以「移民社會與跨國網絡-閩南文化的傳播與變遷比較研究」為研究主題的旗艦型計畫,建構起閩南文化跨國合作的脈絡,讓閩南文化更是最大的收穫。

戴華主任也表示,推動閩南文化研究的國際合作、建置資料庫、辦理學術活動、組織田野調查團隊等工作項目已獲共識,「移民社會與跨國網絡-閩南文化的傳播與變遷跨國研究」的計畫名稱也得到參與本次工作坊成員的認同,成大人社中心與成大文學院即將成立的「閩南文化研究中心」攜手,繼續徵詢各方意見,於今年推出一項具有學術與應用價值的旗艦型計畫,以落實閩南文化研究的國際合作。

成大人文社會科學中心主任戴華一行人,甫於結束越南行,與越南社會科學院之漢喃研究院、胡志明市人文社會科學大學等學術單位簽署合作協議,達成共同研究越南漢喃文獻和越南閩南文化的共識後,又偕同中文系王三慶教授、陳益源教授、台文系施懿琳教授、歷史系鄭梓教授等校內同仁,以及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東亞系教授丁荷生、廈門大學歷史系教授鄭振滿、清華大學榮譽教授王秋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林玉茹、金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江柏煒、金門大學閩南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唐蕙韻等人,在金門珠山「成功大學閩南文化國際合作工作坊」。

據了解,為期三天的「第二次成功大學閩南文化國際合作工作坊」共有三場研討。第一場由王秋桂教授主持,他主張閩南文化研究需要一個跨國的整合型大計畫,他建議組織跨國研究團隊,進行閩南文化的田野調查,結合電腦資訊技術,建置完整的地理資訊系統(GIS)資料庫,集中閩南文化研究文獻,搭建資訊分享的平台。王秋桂教授的想法,除與會學者咸表認同,也獲得成大人社中心戴華主任高度認同,他允諾人社中心將盡全力協助促成。

金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江柏煒強調,「閩南文化」研究中的「閩南」不是地理名詞,而是文化上、學術上的名詞。中央研究院副研究員林玉茹表示,可以從商業經濟、產業發展、社會變遷、飲食文化等重點,做閩南文化的跨區域比較,反思閩南文化在世界各地建立移民社會的差異性。廈門大學鄭振滿教授則提到,蒐集閩南文化的相關資料是最基本的工作。加拿大麥吉爾大學丁荷生教授說,閩南人的移動其實是全球化的先驅。

工作坊第二場研討由陳益源教授主持,他敦請與會成員貢獻智慧,集思廣益,就可能執行的子計畫題目進行分享,獲得學者熱烈響應,提出許多子計畫題目與構想;包括丁荷生教授提出「廟宇、信任與商業貿易-東南亞華人廟宇與華南民間宗教的復興」;王三慶提出「閩南文化圖書的生產調查及流播研究」;鄭梓提出「媽祖信仰的傳播與在地化」、「從移民到定居: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江柏煒提出「南中國海的金門人社群:『會館』的跨境運作及其現代性」;唐蕙韻提出「福建族譜所載的傳說故事索引目錄」、「私塾教育下的閩南語保存」;施懿琳提出「閩南漢詩社的海外發展與交流」;林玉茹提出「閩南商業組織的調查與商業網絡的建立」;鄭振滿提出「閩南僑鄉的海外移民與跨國網絡」。

第三場綜合研討,由王秋桂教授、戴華主任共同主持,主要是根據與會者發表的子計畫題目與構思,商討如何納入「移民社會與跨國網絡-閩南文化的傳播與變遷比較研究」的整合型計畫,以及如何對外爭取資源。

在討論的過程中,專家學者再一次闡釋閩南文化研究的重要性。鄭振滿教授指出,閩南文化的重要性在於國際化,國際化正是要超越民族國家,人文社會學科必須超越民族國家才有出路!丁荷生教授則說,國際化是由閩南人所帶動的,閩南文化至今仍不斷發展演變,其海外經驗如何帶回原鄉並產生影響,是其他國家所少見的。江柏煒教授認為,閩南文化研究對人文社會學科而言,可以讓我們對許多舊議題進行再思考,另外也可以處理有關現代性的問題,就現代性帶給閩南庶民社會的變與不變,討論什麼是閩南人的「現代性」。

訊息來源:成功大學

本文含多媒體檔 (Multimedia files included):

http://www.cna.com.tw/postwrite/cvpread.aspx?ID=99304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