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黃子佼 徐巧芯 地震

多媒體跨界鉅作《妄想》 面對死亡的生命詩篇

yam蕃薯藤新聞/詹慧君 整理報導 (兩廳院資料提供) 2012.01.13 00:00
強烈的電子音樂為演出揭開序幕。接著蘿瑞以註冊商標式淘氣又正經的口吻一邊講述故事,一邊透過親自演奏電子小提琴,以宛如薄霧的演奏和絃以及犀利但充滿省思的話語化身為一位說故事者,搭配舞台上一面有如翻開書本般的大銀幕、一面有如上下顛倒的床的大銀幕、小如燭光的小燈點綴,以及巧妙的影片和各種影像及聲音裝置,晦澀地暗示跨文字與夢境的兩極呈現。 《妄想》是三度獲葛莱美獎提名,美國全才前衛媒體藝術先鋒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2010年受溫哥華冬季奧運文化藝術節(The 2010 Cultural Olympiad in Vancouver, B.C.)與英國巴比肯藝術中心(Barbican Centre, London)委託為2010溫哥華冬季奧運所創作的音樂劇場作品,也是蘿瑞面對母親與愛犬相繼過世,西藏密宗信仰,以及各種她所關心的死亡課題所發想出的生命詩篇。 蘿瑞.安德森出生於芝加哥,是當代知名前衛媒體藝術家、行為藝術家、視覺藝術家,也是一位詩人及音樂家。不只在多媒體音樂上有優異的表現,更在聲音裝置設計上有卓越的貢獻。70年代即以行為藝術於紐約受到矚目,當時就與許多知名藝術家跨界合作,包括美國知名後現代編舞家崔莎.布朗(Trisha Brown)、後極簡主義建築大師戈登.馬它–客拉克(Gordon Matta-Clark)、標新立異的喜劇大師安迪.考夫曼(Andy Kaufman)等。在與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合作的過程當中,蘿瑞不斷突破傳統,一再創新,發展出獨樹一格的個人風格,稱她為引領當代藝術潮流的先鋒實不為過。
新聞圖片
在蘿瑞過往的舞台表演作品中,劇場元素總是多於音樂元素,作品本身的力量元素往往著重於文本、文字遊戲、口語與視覺意象,而音符和節拍是次要元素。然而此次蘿瑞所帶來的音樂劇場作品《妄想》,樂曲不再只是低鳴的裝飾性元素,除了被《倫敦泰晤士報》讚譽是:「一部對宇宙提出質疑的多媒體鉅作,宛如無條件的愛的哀歌。」,也被西方藝評盛讚為蘿瑞近來最好的創作。 曾在1994年與蘿瑞合作《Puppet Motel》互動光碟的台灣知名多媒體藝術家黃心健老師,就曾表示:「蘿瑞非常了解科技所散發出的寒冷與孤單,因此她的作品不像是一般人所認知的前衛作品一樣,她的作品是感人的,是一直在我們生活裡頭,是早在我們心裡存在的故事。」 3月3日亞洲首演的《妄想》,蘿瑞將會述說這些在我們心底深處流動的故事,喚醒我們的情感,以最優雅的姿態和舞台畫面述說一個屬於你、屬於我的故事。有興趣的觀眾請洽兩廳院售票系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