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古蹟危機 台灣首條鐵路龜崙嶺鐵道崩壞中 

台灣好新聞/記者黃駿騏/桃園報導 2016.10.27 00:00
龜崙嶺鐵道是清光緒年間17年(西元 1891年)創建,台灣第一條鐵路就在桃園,卻沒有人知道!桃園擁有豐富悠久的歷史,但一直以來卻被視為文化沙漠。桃園市議員范綱祥27日在總質詢中感嘆的表示,「身為桃園人,卻無法從古蹟探尋中找到自己的歷史定位,實在很悲哀。」

市長鄭文燦答詢表示,龜崙嶺舊鐵道遺址超過100多年,是很典型的歷史資產,公路總局看起來沒有善盡維護的責任。市政府將邀集公路總局開專案會議,加強管理機制,市府會先就河川、景觀部分先改善。

范綱祥指出,根據文化部103年底的統計資料,全國815處指定古蹟中,桃園僅有17處,數量是全國倒數第七名,也遠遠不及同為大台北生活圈的台北市156處古蹟,及新北市74處古蹟。

范綱祥表示,市府去年在文化局投入13億預算,居全國第五高,顯見市府對於藝文推動及文化資產保存的用心。但桃園值得保存的文化資產、歷史建物、先人遺跡等,絕對不止17處,例如去年才又將「前空軍桃園基地設施群、前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院長宿舍、楊梅道東前空軍堂玉明屋」三處列入市定古蹟,且多數靠市民主動提報爭取,可見文化局在相關史料的蒐集與研究工作上,主動性與積極度依然不足。

這麼重要的遺跡,如今卻與垃圾、蚊蠅共存,且路邊沒有任何指示牌,民眾要探尋古蹟得先借用私人土地,種種情況令人不勝唏噓。更在第二尖山橋旁的橋台壁體還發現結構性龜裂、崩落、鋼筋外露現象,恐令古蹟崩壞。

感嘆淪為文化沙漠,桃園市議員范綱祥為桃園人悲哀。

范綱祥說,為數不多的17處古蹟,照理應該好好珍惜、妥善維護,但實情卻不然。以「龜崙嶺鐵道遺跡」為例,自97年原縣政府公告為古蹟後,雖曾修復過,但周遭環境卻未同步規劃管理,或結合文化導覽、環境教育,導致遺跡目前已成荒煙蔓草,更遭人堆放各式垃圾及裝潢廢棄物,溪水更因附近住家、工廠長期排放廢汙水,水質堪憂。

范綱祥指出,龜崙嶺鐵道是清光緒年間17年(西元 1891年)創建,距今已有125年前歷史,當時是台灣第一條鐵路,更是台灣地區唯一的清代鐵路,充分見證清朝末年洋務運動的歷史發展。明治40年(西元 1907 年)再由日本政府完成石造拱形橋面及結構竣工,並將鐵道改為縱貫道路。

民國62年政府對該道路進行拓寬整建工程,成為縱貫公路台北至桃園間之新線,也就是現今的台一甲線。保留下來的清代橋基、橋台與日治時期的拱體風貌,可說是展現清代、日治及中華民國等不同時期的鐵公路技術水準。

范綱祥強調,文化資產能幫助我們對居住的城市建立認同感,市府不可漠視,除了應盡速進行修復外,也應設立古蹟指示標誌、說明立牌,幫助民眾認識鐵道歷史,或與社區或藝文團體合作,推動古蹟巡禮教育活動。環保局也要著手展開環境清理、架設監視器、取締鄰近非法廢棄物棄置或廢水排放等問題,並結合河川巡守隊等在地義工組織建立定期巡查機制。

文化局長莊秀美表示,相關的指示標誌跟古蹟的歷史價值及工法的說明,近期內會請文資科一起去拜訪公路總局溝通,周邊配套做得不好,近期內會開罰。文化局最近也會推出全市古蹟導覽手冊和APP,2009年的調查也都會呈現在裡面。

環保局長沈志修表示,將請清潔隊針對公共區域、道路沿線垃圾巡檢跟清理,至於水質改善部分,該段屬於第四河川局管轄的區域排水,將督促清理,若未改善則依法告發。

沈志修說,沿線水質包括龍壽工業區,過去都有做汙水稽查,三年來稽查了130次,10次告發有一家停工,但因為是區域排水,環保署或環保局都沒有設置水質監測站,未來會做水質採樣檢測了解現況,並適時公告。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