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被說「你想太多了?」焦慮該怎麼辦?楊聰財教你與焦慮和平共處
Heho健康網/楊依嘉
3 天前
是不是常有人會對你說:「你想太多了」甚至自我懷疑「是我太玻璃心了嗎?」精神科醫師楊聰財指出,焦慮不是情緒太多,而是不知道怎麼調節。其實,焦慮不見得要「根除」,而是可以學習和它和平共處。他分享常見的迷思與自我照顧方式,幫助大家好好的面對自己。
很多焦慮症患者會被貼上「想太多」、「情緒化」的標籤,甚至連身邊的親友也常說「你是不是想太多了」。楊聰財說:「這其實是一種無形的傷害,反而讓當事人更自責。」
楊聰財提醒,不要輕易否定焦慮者的感受,也不要拿「正常人不會這樣」來比較,因為每個人的大腦結構與神經調節能力本來就不同。這不是個性差,而是生理構造的差異。
別想著壓抑焦慮 學會怎麼共處
「焦慮就像影子,越想消除,只會跟得更緊。楊聰財建議,與其對抗,不如學習共處。像是透過呼吸練習、肌肉放鬆法、正念練習來減少焦慮對身體的影響,也可以透過書寫、畫圖、運動等方式幫助情緒疏通。
焦慮症患者不需要馬上做到「完全不焦慮」,而是每天多認識自己一點、找回生活的節奏。
把「放鬆」變成習慣
面對焦慮,很多人會在崩潰時才開始找解方,但其實日常的身心保養更為關鍵。楊聰財說,如果你平常就有好的飲食、睡眠、運動習慣,當情緒起伏來襲時,身體是有能力接住你的。
他建議可以從最簡單的「三件事」開始:每天睡前寫下三件讓你感恩或開心的小事、每天至少散步15分鐘、每天練習一次深呼吸。
焦慮可以是轉變的契機 別害怕就醫
楊聰財坦言,許多患者到診間都說:「我是不是有病才需要來看精神科?」但他反問:「你牙痛會去看牙醫,那心痛為什麼不能找專業幫忙?」
他鼓勵大家正視心理健康,不要害怕求助。「其實很多人就是因為焦慮,才開始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規劃人生。焦慮不是盡頭,有時候它反而是一個轉彎。」
文 / 楊依嘉、圖 / 巫俊郡
延伸閱讀: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