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檔案保存.修復 「數位化」重現珍貴史料
客家電視台/陳沿佐 黃映婕 新北市
6 天前
您知道什麼是政治檔案嗎?依照促轉條例定義,政治檔案指的是由政府機關、政黨或附隨組織,於威權統治時期與戒嚴體制等相關的各類紀錄,包括政治受難者的審訊過程,判決甚至是遺書,都屬於政治檔案的範疇,目前國發會檔案管理局,共收藏2.9公里的政治檔案,近年政府推動檔案解密,這些過去鮮少對外開放的檔案,平時是如何保存?如何修復?又是如何數位化重現在世人眼前,「威權翻轉中」系列報導一起來看。
沉重推車,沿著長廊緩緩前行,車上堆的厚厚文件,是民國60年代臺灣戒嚴時期,國防部軍事情報局所留下的情治檔案,塵封近半世紀,過去不曾對外公開的國家檔案,經過拆解分裝,準備向世人揭開神祕面紗。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科長 陳靜儀:「這裡是數位化作業的空間,那他們一開始,會先做數位化的一個前置作業。」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科長 陳靜儀:「大家可以看到就是,他們會穿著這個防塵衣,然後會戴手套、還有戴口罩,那因為我們檔案其實是徵集各機關,很老舊的檔案,比如說(民國)38年以前的,或是日治時期的檔案,所以其實這個部分,其實是在保護我們的工作人員,對 因為檔案其實是滿髒的。」
這裡是檔案管理局國家檔案保存維護中心,2000年政黨輪替,政府推動二二八檔案蒐集整理,並進一步開放解密。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局長 林秋燕:「從民國34年的8月15號,就是日本投降,一直到(民國)81年的11月6號,就是我們臺澎金馬解嚴的這段歷程,所保管的這些檔案,都算是我們政治檔案的範疇,它是我們國家從威權體制,一直走向民主化歷程的,各個面向的紀錄。」
單薄泛黃的紙張,承載著難以言喻的歷史重量,經過編號,掃描建檔,數位化工作初步完成,但現場卻經常遇到這種狀況。
記者 陳沿佐:「經過多年存放,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國家檔案,難免會被蟲蛀或是(受潮)水淹,像現在我面前這本國家檔案,就被蟲蛀出一個大洞,像這些有狀況的歷史資料,就要送到這間檔案修復室進行修復。」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副研究員 陳郁琳:「那像這些檔案,除了被蟲蛀、被水淹之外,其實還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它可能本身的材質就不是很,我們講耐放,對 像這個描圖紙類的,它就是可能時間一到,放了10年、20年,就是像我們現在看到這樣,它好像一個蛋捲被壓扁的,脆化的樣子。」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副研究員 陳郁琳:「那蟲蛀中間不見的這塊,就像我們剛剛有提到的,我們就是用我們修復用的楮皮紙,那補起來之後我們會做整平,上牆乾燥的動作。」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副研究員 陳郁琳:「修復完了之後,它會變成一張平整,然後可以翻閱的檔案,修復的時候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修復師他不會依照個人的臆測,去幫它補上文字,修復師不會改變它原來的資訊內容,也就是檔案修復後的真實性。」
修復人員努力從殘破碎片中,拼湊出威權時代下,歷史的真實樣貌,由於容易發霉、脆化,怕水、怕火又怕蟲的紙質類檔案,約占總數96%,珍貴脆弱的文物,保存方式必須格外謹慎講究。
「這是我們的國家檔案庫房。」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檔案典藏組科長 石淑惠:「各位看到的,這個是我們國家檔案裡面,就是政治檔案的部分,我們保存在這樣的一個檔案架上,那我們進來的檔案,我們也會用這樣的一個容具,來保護裡面的檔案,對!這批檔案的話,是我們二二八的檔案,還有一些重大事件的檔案。」
庫房裡一排排檔案架默然而立,這裡總共收藏31公里的國家檔案,其中政治檔案約占10%、共2.9公里,之所以會以「公里」為單位,是因為檔案數量太過龐大,難以明確清查件數,只好以紙張堆疊起來的厚度,統計典藏數量。
究竟什麼樣的檔案,會被歸類為「政治檔案」,依照《促進轉型正義條例》第三條規定,政治檔案指的是由政府機關、政黨、附隨組織所保管,於威權統治時期與二二八事件、動員戡亂體制、戒嚴體制相關的各類紀錄及文件,許多政治檔案過去被列為機密,甚至連當事人都不得而知,成為白色恐怖陰影籠罩下,歷史上的一段段空缺。
國家發展委員會檔案管理局局長 林秋燕:「已經移轉到檔案局的這些檔案,原本列機密檔案有7萬多件,那麼到現在只剩50多件,它的解密其實是高達99.92%的,臺灣畢竟是一個特殊的地緣政治關係,民眾的知情權跟國家安全,跟對外關係中間,我們還是要有一個平衡點,所以能不能歸零,這個我覺得有機會,但是仍然要尊重,最終的這個把關者,我們讓他做一個衡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