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日前(1/12)應台灣社李川信社長之邀,參與客社主辦「2025藝文增能」教師研習營(寒假班)的一場演講,主題是「台灣美術圖像殖民風格的變遷與發展」。在開場釐清的幾個概念是台灣「圖騰」意象是什麼?台灣有屬於自己的「圖騰」意象嗎?獲得現場觀眾熱誠的回應,豁然方知確實擠不出能真正代表台灣的「圖騰意象」是什麼?
[caption id="attachment_95362" align="alignnone" width="823"] 101大樓 作者拍攝[/caption]台灣「圖騰」意象,如此的拷問答案是令人沮喪的。舉凡說得出的歌仔戲、廟宇、農村水牛、台北101大樓等等都不是台灣的。「101建築」除了還不足以沉澱出歷史記憶之外(20年的歷史),他的設計都是中國的符碼,如每層倒梯形是中國金元寶的造型;堆砌9節具有中國「塔」的觀念;柱體上的中國古錢造型;中國皇宮中常見的「如意」,都是具有中國文化意象的台灣建築。
圖騰源自奧吉布瓦語指的是一種精神存在、神聖物件或象徵,在世界各地多種文化中類似的概念,雖然名稱和信仰實踐的具體形式各有差異,但該詞已被民族學家、哲學家所採用並重新定義,被視為民族體系中的象徵。圖騰具有增加群體的團結精神、加強血緣關係作為互相區別的能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95363" align="alignnone" width="1280"] 描繪在清朝國旗上的青龍 維基共享[/caption]圖騰是民族形成過程中集體意識創作的符碼,也是精神文化沉澱、凝固的結晶,如中國華夏民族以「龍」作為他們的精神標誌。可見「圖騰意象」具有在主觀意識中,被選擇而有秩序的組織起來的客觀現象,在現代國家的意識中具有攏絡、宰制、凝聚團結的作用。
台灣的歷史文化淺薄,斷代之間沒有彼此繼承的關係,很難澱積出它特有的圖騰意象,這是確實。只是,令人扼腕的是大中國主義的圖騰意象在現代幾乎席捲著台灣各個角落。
日治時期無論在繪畫藝術具有本土南洋的風格之外,在建築美學上更是移植自歐洲現代文明,這從現存建築、老街風光可以看到日本人殖民台灣的企圖與美學涵養。相較於中國國民黨竊據台灣的所有建置,幾乎都是以中國的圖騰意象作為宰制台灣的符碼。例如蔣介石銅像到處林立,還將中國地理、歷史名人強加於道路、縣市鄉鎮名稱之上,台灣人的視覺文化、精神意識無不籠罩在中國文化的宰制之中而無以自拔。
[caption id="attachment_95361" align="alignnone" width="814"] 歌仔戲來自福建 屬於中國地方戲劇 維基共享[/caption]過去的葬禮或廟會是傳統鑼鼓陣頭等等表演,現在是大跳低俗的艷舞吸引觀眾,甚至有的將過去黨國國軍的儀隊表演也當成送葬的儀式,更是荒謬至極。其次傳統原住民的服飾正逐漸成為中國邊疆、少數民族服裝的異化,邁向表演化的趨勢而失去原民的純樸風格。這些看似無關大雅卻是潛移默化著台灣人思考模式,阻絕著台灣人創造自我的生活範式的建立。換言之,中國圖騰符碼在別有企圖的布建之下,正以一種無聲、慢性的侵奪,阻絕著台灣自我文化圖騰的主體建構。
因此,台灣有屬於自己主體意識的「圖騰」意象嗎?答案是否定的。對不太重視精神文化建設的民進黨政府更是任其發展,以「多元文化」掩飾、美化著無能建構台灣意識圖象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