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專欄】百年巨輪行將沉沒?歐洲汽車工業的轉型困局與未來生死博弈

銳傳媒/ 2025.01.08 08:20

【專欄】百年巨輪行將沉沒?歐洲汽車工業的轉型困局與未來生死博弈

 

文/蔡鎤銘(淡江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兼任教授)

引言

歐洲汽車工業以其深厚的歷史和技術積澱,曾長期主導全球市場。這一產業的發展不僅推動了歐洲的經濟成長,還成為技術創新的象徵。然而,隨著近年來全球環保趨勢加速、技術競爭升級以及市場需求變化,這一百年根基已顯得搖搖欲墜。從嚴苛的碳中和目標到中國大陸和美國的市場壓力,再到投資者信心下降,歐洲汽車工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生存挑戰。本文將從環保政策、全球競爭、市場需求和財務壓力等多角度探討其面臨的困境,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

環保政策驅動的電動化轉型壓力

歐盟是全球環保政策的領導者,提出了2050年實現碳中和、2035年禁售內燃機汽車等目標。根據德勤(Deloitte)報告,歐盟每年約有10萬輛汽車因排放標準無法達標而被淘汰。在此背景下,歐洲車企正被迫全力投入電動車市場。例如,大眾(Volkswagen)計劃在2030年前投資890億歐元於電動車和數位技術,而雷諾(Renault)也宣布到2030年其歐洲銷售車型將100%實現電氣化。

[caption id="attachment_94523" align="alignnone" width="1053"]諾(Renault)宣布到2030年其歐洲銷售車型將100%實現電氣化。圖/截自Renault網站[/caption]

然而,轉型的成本極高。以電動車電池為例,其核心材料如鋰、鎳和鈷的價格在2023年大幅上漲,導致車輛的單位生產成本增加約2,000美元。此外,根據歐洲交通與環境聯盟(Transport & Environment)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歐洲充電站覆蓋率僅達30%,遠低於其2030年達到70%覆蓋的目標。基礎設施的滯後成為推廣電動車的重要障礙。

電動車市場的不穩定性也進一步放大了車廠的風險。儘管歐洲新能源車銷量在2023年達到440萬輛,同比成長12%,但這一增幅較2022年的18%明顯放緩,顯示出市場需求的疲軟趨勢。

來自中國大陸與美國的雙重壓力

中國大陸在全球電動車市場已佔據領先地位,2023年出口量超過110萬輛,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一。同時,中國大陸品牌憑藉價格和技術優勢,迅速進軍歐洲市場。比亞迪(BYD)在2024年的歐洲市場佔有率上升至10%,超越歐洲本土多數品牌。蔚來(NIO)和小鵬(XPeng)等新興企業也不斷擴展歐洲經營,對當地車廠構成巨大威脅。

[caption id="attachment_86823" align="alignnone" width="900"] 特斯拉(Tesla)位於上海的超級工廠,去年10月11日製造出第3百萬輛車,邁入新的里程碑。特斯拉在歐洲的市佔率也日漸穩固。圖/X畫面[/caption]

美國方面,特斯拉(Tesla)在歐洲市場的領導地位進一步穩固。2023年,特斯拉在歐洲的銷量突破45萬輛,同比成長40%。美國政府的《通膨削減法案》(IRA)為本土新能源車廠提供高額補貼,進一步加劇了歐洲車企的競爭壓力。此外,美國晶片技術對自動駕駛的支持,使歐洲車企在高端技術上處於明顯劣勢。

歐洲車廠的出口也因全球貿易政策的變化受到衝擊。例如,川普(Donald Trump)政府第一屆時期的鋼鋁關稅政策對歐洲汽車行業造成了長期影響。儘管拜登政府後期有所調整,但歐洲車企的出口成本仍居高不下。

需求疲軟與供應鏈挑戰

[caption id="attachment_94524" align="alignnone" width="804"] 大眾(Volkswagen)致力創新,提升競爭力。圖/截自 Volkswagen網站[/caption]

歐洲內部市場的需求疲軟成為車廠最大的隱憂之一。根據國際能源署(IEA)數據,2023年歐洲汽車總銷量為1,200萬輛,同比下降8%。其中,傳統燃油車銷量下滑12%,而電動車的銷量增幅僅能彌補部分損失。此外,通貨膨脹和利率上升也削弱了消費者購車意願。以德國為例,2024年的汽車貸款利率上升至4.5%,創下近20年來的新高。

供應鏈問題進一步加劇了車廠的困境。全球半導體短缺問題至今未完全解決,導致歐洲車廠生產延遲。2023年,約有35%的歐洲汽車零組件供應商宣告破產,而零組件短缺和物流成本上升直接導致車廠經營成本增加。以Stellantis為例,其2024年第一季度的生產因供應鏈問題減少了12萬輛車,損失約14億歐元。

投資者信心與資金壓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94525" align="alignnone" width="2048"] Renault創立於1899年,是歐洲汽車工業先驅。圖/截自Renault網站[/caption]

歐洲汽車行業的資本市場表現持續低迷。摩根士丹利的報告顯示,2024年歐洲車廠的平均市盈率僅為6.2倍,遠低於美國車廠的12倍。這種低估值反映了市場對歐洲車廠轉型計劃的信心不足。

投資者的觀望態度使車廠在融資方面面臨巨大挑戰。據路透社數據,2023年歐洲汽車製造商的新債券發行量下降了23%,這種資金壓力限制了車廠在新能源技術和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能力。例如,奔馳(Mercedes-Benz)在2024年削減了約15%的技術研發預算,以應對財務壓力。

未來生死攸關的選擇

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歐洲汽車工業必須迅速調整策略以應對挑戰。首先,技術創新是歐洲車廠未來生存的關鍵。加大對新能源技術、自動駕駛和車聯網的投入,並加速布局電池產業鏈,將成為核心競爭力之一。例如,雷諾已與法國政府合作建立本土電池工廠,以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

其次,政府支持和政策引導同樣重要。歐盟需要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例如充電站的普及,並為本土車廠提供更多補貼。此外,歐洲各國應加強與亞非拉市場的合作,開拓新的出口機遇,以對抗來自中國大陸和美國的壓力。

結語

百年來,歐洲汽車工業曾是全球技術創新和經濟成長的典範。然而,在當下的環保政策推動、技術競爭加劇和市場需求萎縮等多重挑戰下,這一產業正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未來,只有那些能夠積極應對挑戰、快速實現轉型的車廠,才能在全球汽車市場中重新贏得一席之地。歐洲汽車工業的轉型,不僅關係到產業的未來,更將深刻影響全球工業版圖的重塑。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