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近日,台灣基隆港外的橫太平洋快速海纜系統(TPE),因貨輪「SHUNXIN39」拖錨而受損,引起各界對灰色地帶行動與戰略效益的討論。然而,從效益與執行角度來看,若此行為為蓄意破壞,其合理性與邏輯性值得深入探究探討。
根據海巡初步的調查,涉事貨輪「SHUNXIN39」為喀麥隆籍船隻,搜查當下因無法判斷是否為中國大陸貨輪。完成蒐證程序後,該船已被允許離開現場,海巡無法採取扣船等強制措施,後續才查出該船為香港註冊。若此行為,背後確有政治或軍事意圖,則其執行方式顯得低效且風險極高,難以達成預期目標。
如果認為此次損毀行為,是一場計畫精密的灰色地帶行動,那麼有必要追問:既然目的是對台灣造成壓力,為何不直接切斷電纜源頭,以達成更大破壞效果?更何況,電纜修復相對迅速,拖錨行為造成的損害效益有限,無法產生長期影響。
與其採取模糊不清的拖錨行為,直接切斷電纜源頭更能迅速癱瘓整條通信鏈路。然而,選擇低效手段卻凸顯以下問題:
1. 破壞效益有限:拖錨僅造成局部損壞,電纜修復後通信即可恢復。
2. 行動風險高:事件發生後,台灣迅速展開調查並鎖定相關船隻,若稍有疏失,行動可能被揭穿並帶來國際輿論反彈。
3. 國際干預可能性增加:台灣已請求韓國等國協助調查,此舉反而可能引發更多國際關注,不利於任何暗中行動方的意圖實現。
從戰略層面來看,破壞海底電纜,確實是一種可以嚴重干擾台灣與外界通信的手段,但也存在明顯矛盾。作為多國共同建設的基礎設施,TPE的損壞將同樣影響中國大陸、美國、日本、韓國等地的通信網絡。若涉事行動方為大陸,其行動邏輯明顯缺乏合理性與效益最大化考量。
此外,事件反映出台灣在法律與執法層面的不足:
1. 執法能力受限:依據《中華民國專屬經濟海域及大陸礁層法》,台灣對專屬經濟區內的外籍船隻執法權力有限,無法強制扣船或進一步調查。
2. 證據不足的問題:雖然海巡完成蒐證程序,但因缺乏確切證據無法扣押船隻,導致「SHUNXIN39」順利離開。
3. 國際合作不足:台灣的國際地位,限制跨國合作的效率,需依賴其他國家的支持,才能繼續追查事件真相。
基於目前資訊,順興39號事件更可能是一次意外而非蓄意破壞行動。若此事件與北京無直接關聯,那麼將其簡化為灰色地帶行動的定性,恐怕未必符合事實。
反之,事件暴露出台灣在應對基礎設施安全風險上的弱點:一、缺乏海底電纜的即時監測能力;二、對涉外船隻行為的監管與追責機制不足;三、在國際法框架下的孤立困境,影響立即的調查效率。
以常理判斷,若此事件真為蓄意行動,其執行手法顯然缺乏效益與效率。直接切斷海底電纜源頭更符合「高效破壞」的戰略目標,而非採取低效且容易曝光的拖錨行為。因此,將順興39號事件視為灰色地帶行動的定性仍有疑點。但無論事件性質為何,台灣的核心任務在於提升自身韌性,以應對未來更複雜的地緣政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