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持續保存、發揚,隱藏在蘭陽平原上的客家文化,近年公部門啟動客底計畫,今年也鎖定三星鄉重點復振,尤其在天送埤地區,就有7成是客家人,大多是日治時期來自從桃竹苗的移民,不過調查團隊研究也發現,客語在三星呈現斷崖式的消失,目前積極透過調查、擾動,增進在地社區居民的客家意識,一步步重建天送埤客庄的認同感。 細雨綿綿,幽靜的早晨,在天送埤活動中心氣氛卻十分熱鬧。 「(河妹阿婆現在幾歲),73歲,(73歲、73歲),73歲,(有幾個小孩),3個。」 社區的長輩們照慣例聚集在此,不過今天的活動很不一樣。 「(你爸爸媽媽是從桃園來的,對嗎)?桃園,對,我是客家人啦,不過我就沒有跟客家人在一起啊。」 在調查團隊的引導下,這群爺爺奶奶努力回想青春,也回顧起天送埤的那段歷史。 「因為我們現在就是,把這個歷史把它找出來。」 調查團成員 與 天送埤居民 陳阿才:「(那你原本是客家人嗎) 不是,(原本不是客家人),(那為什麼會講客家話),15歲就幫客家人工作了 做3年,就去山上伐木砍木了。」 訪談外更透過實地踏查,在長者的帶領下深入瞭解地方。 「會用這個當作時鐘,怎麼說?」 天送埤居民 鄧李福:「火車會經過這邊,經過這邊,原本是蒸氣的,會『咻咻』、『嘟嘟』這樣的聲音,等於說大時鐘的意思就是這樣。」 延續第一期客底試辦計畫的能量,今年選定三星天送埤,作為宜蘭縣的據點,透過引導與回想,讓居民從否認、接受到認同,搶救失落的母語與文化。」 三星鄉天福村村長 羅慶文:「這也是要靠客委會的時候,幫我們推動,我們地方來配合,這樣才有辦法說延續我們客家人的傳統。」 三星客底計畫主持人 張淑貞:「這裡的客家話是斷崖式的,斷崖式的消失,差不多6年級,就是60年代的年輕人,到70年代、到80年代,就是現在你去學校看到的,小孩的爸爸媽媽,他們基本上是不會講客語,80多歲的阿伯他們還會講客家話,那現在學校它在推客語,很好就是說,小孩會回去教他的爸爸媽媽,爸爸媽媽他可以碰撞,他可以一起把客家話找回來。」 「這是黑色,這是白色。」 鏡頭來到校園,稚嫩有活力的聲音打破教室裡的冷清。 記者 劉宜頻:「根據調查在宜蘭三星天送埤這邊,客家人口占了7成,不過在學生人數,有70多位(學生)的憲明國小課堂上,選修客語的學生人數卻是個位數。」 憲明國小校長 吳俊德:「那目前(全校)選修(客語)的學生數,大概有18位,閩南語是每個年級都有一班,然後客語跟剛提到的泰雅語是,就是採年段,低、中、高混齡上課這樣子。」 憲明國小客語老師 官佾澄:「宜蘭地區客語的資源沒有這麼充足,像是教具或是桌遊比較少,這些東西我覺得可以增加上課的多變性。」 有艦於此,客底計畫成員現在也發揮各自所長,要將調查資料,轉變成說在地故事的客語教材。 客底計畫成員 劉展佑:「我在這個計畫裡面有負責一部分就是,將客家的這個故事,在天送埤這邊的故事,然後有一個繪本的就是呈現,然後用圖文的方式來做,像可以當作就是教具的一部分這樣子。」 客底計畫成員 朱哲宏:「開始了解之後,你就會發現這些數據收集起來的時候,是非常的有用,像是我們覺得,我們後面還可以再辦一些,客家觀光的遊程在裡面,甚至跟數位做結合。」 從社區起步擴大到校園,社區居民因同樣的目標凝聚在一起,三星天送埤的客家文化復興運動,正一步一步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