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光明媚,自然景觀豐富的宜蘭,是許多國人的旅遊首選,不過說起宜蘭,少有人能跟客家進行聯想,事實上,宜蘭的客家遷徙歷程十分久遠,大致可以分成,清朝時期跟日治時期的兩批客家移民,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族群融合,許多人已成為隱性客家人,近年在「客底文化發展計畫」的推動下,作為試辦地點的宜蘭冬山大興村居民,才又漸漸找回身分認同。 水流潺潺 悠然自得,長者在自家門前依著水圳洗滌衣物,純樸的生活場景,在現代已十分少見,卻是宜蘭冬山大興社區居民的日常。 宜蘭大興社區發展協會志工隊隊長 張惠珍:「我們這裡的水是非常清澈,從武荖坑上游一直源源不絕流下來,只要它是有水的時候,我們居民大概有一半以上,都在這裡洗衣服,這個文化自從有這條溝開始,到現在都沒有變過。」 記者 劉宜頻:「在宜蘭冬山這邊的客家人,大多都是清朝嘉慶年間,過來開墾的粵東移民,雖然經過多年的族群融合,許多後代已經不會講客語,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不過他們在生活中,還是保留客家傳統的習俗,甚至這幾年也慢慢找回自己的根。」 大興振安宮主委 黃裕榮:「就是客底客家人嘛,我們下去查一些就是,我們的祖籍在哪裡,結果發現我們的祖先都是客家人,但是到了我們這一代,全部都不會講,所以說我們也是希望說,大興振安宮跟大興社區發展協會,兩個團體來配合。」 從歷史脈絡找尋自我的族群認同,冬山大興社區也常常透過舉辦各式課程,帶領社區居民從語言、文化認識客家。 大興社區發展協會志工 陳阿欵:「(你會講客家話嗎),會唱客家歌啦。」 大興社區發展協會志工 鄭麗娟:「我們一點點客家人,可是不大會說客家話,因為我的上一輩是客家人。」 大興社區發展協會志工 黃麗華:「其實有客家的那個根,也是大部分都是沒有了啦,都忘記了啦。」 雖然無法流利的說客語,不過穿上印有客家花布的團服,馬上能跟著旋律又唱又跳。 除了跳舞,社區人人都會唱的,還有這首熟悉的旋律。 「天公呀,落水呦,阿妹呀。」 宜蘭大興社區發展協會志工隊隊長 張惠珍:「一開始的不認識,不是說我們要不要,啊我就不知道啊,我也不知道那到底是什麼呀,我們都說客家客家,客家到底是什麼東西,我們也不清楚,那藉由一次又一次,更深入的瞭解上課接觸之後,大家突然之間越來越有興趣了。 冬山鄉長 林峻輔:「這幾年來,我們的一些追本溯源上面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很多人都是具有,我們客家的一個血統的這個淵源,那在這個分布上面,我們這樣統計,估略啦差不多3萬人,3萬人就已經占了一半了,幾乎冬山鄉是5萬3千人,我們就占了差不多3萬人。」 根據客委會「全國客家人口暨語言基礎資料調查研究」,顯示宜蘭縣,認同自己為客家人的約僅3萬5千人,占全宜蘭人口的7.7%,認同度全國倒數第二,也因此做為,非「客家文化重點發展區」的宜蘭縣,除了主動申請加入,客委會「客家地方發展計畫」,去年也成立地方輔導團,要讓蘭陽客家文化再度被看見。 宜蘭縣政府民政處處長 張謙祥:「它已經要CPR了,那你要救它嗎,你不去救它,它就它就過去啦,所以反而是在這樣,本來就具有客家文化的一個地方,就要讓它去趕快去恢復,不然就越來越這種,它可能搞不好,將來人數會比原住民還少。」 透過發想、盤點、規畫,爭取中央經費挹注,一步一步喚起蘭陽地區客家認同感,擘劃宜蘭客家復振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