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oFashionGo & 華人世界時報 應瑋漢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北師美術館的年度展覽「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由林曼麗名譽教授擔任總策畫,展現了草間彌生這位藝術大師與臺灣的深厚淵源。展覽重現了草間彌生於1998年台北雙年展的現地裝置作品《圓點的強迫妄想》,並聚焦於她1951年至2005年間的藝術創作生涯,展出70組/件精選作品,涵蓋繪畫、拼貼、軟雕塑、大型裝置、行為展演錄像及服裝等多種形式。展覽分為四個子題:「草間的綻放」、「圓點・原點」、「草間的蟄伏」及「Love Forever」,不僅展示了公眾熟知的圓點與無限網等標誌元素,還首次展出1960年代的行為錄像作品、1970年代的拼貼創作及1980至90年代的巨型裝置作品。這些作品的展出,讓觀眾得以深入了解草間彌生的藝術世界及其創作的多樣性。 《圓點的強迫妄想》創作的1990年代,是草間彌生1973年自美國返日後,重回國際觀眾視野,而後大放異彩的關鍵時期,是謂「草間的綻放」:度過沈潛時期、透露著神秘靜謐氛圍卻又生機盎然的《夜晚的花瓣》,是圓點又像細胞增生的《夕照》,如同其藝術宣言般的《幻影的彼方》裝置及《草間的房間》錄像,以及從附著物發展為觸手造型的軟雕塑裝置《永劫回歸》,展現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及創作泉源。展覽從「綻放」始,再倒敘回到草間彌生創作的萌發時期「圓點・原點」——從二十來歲的作品《點》和《自畫像》一探她早期的圓點樣貌、對自我形象的探討和塑造,《東方鄉愁(日本漆樹)》等作則展現其精湛的日本畫功,以及初至美國藝壇闖蕩時所繪的《海底》,已然可見「無限的網」系列作品雛型。隨後草間彌生經歷了至親離世、返回日本卻不受原生社會接納肯定的生命歷程,是為「草間的蟄伏」:包括1970年代陰鬱幽闇的拼貼畫作《夢往海底沉去》等四件作品,80年代的《森》和《海底》。最後來到地下室的「Love Foever」,回看1960年代草間彌生於紐約時期的「乍現」行為錄像、伴隨演出而設計繪製的服飾,以及早期的環境裝置《驅迫意象》:「網」鋪天蓋地延伸至各種現成物之上,人台、家具、動物、食物等,是《幻影的彼方》的最原初版本。從工作室游擊到廣場、公園、證券交易所、美術館甚至教堂等公眾場合,在一片反戰聲浪中,草間彌生以身體行動高喊「愛與和平」,在參與者身上繪製令彼此消融的圓點,奠定草間彌生「嬉皮女王」的地位。
中佳電力董事長夫人胡寶莉與好友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企業傳播研究所副主任吳世家相約一同欣賞本次展覽,對草間彌生的藝術魅力感到驚嘆。胡寶莉提到,她曾購買過草間彌生與LV合作的包包,這讓她對草間的作品有了更深的認識。她形容這些作品為“一物難求”,並指出這種稀有感正是藝術品的魅力所在。當她看到展覽中的粉紅色氣球時,心中的少女情懷瞬間被喚醒,這些色彩鮮豔的作品讓她感受到童真的回歸,彷彿回到了無憂無慮的青春時光。草間彌生「裸體不必花錢,衣服則要算帳,⋯⋯我會用圓點包覆你的身體。」~1968年「開心不必花錢,生活則要算帳帳,⋯⋯我會用微笑陪伴好友們。」~2024年,吳世家對草間彌生的兩段話,展現了她對生活的深刻理解與感悟。快樂的本質不在於物質,而在於心靈的富足。她用「微笑陪伴好友們」的方式,讓人明白真正的幸福來自於彼此的支持與陪伴。這兩段話在時空交錯中,展現了生活的哲學:真實與快樂,都是心靈的選擇,而非金錢的衡量。胡寶莉在展覽中感受到的愉悅,不僅來自於作品的美感,更是草間彌生創作精神的影響。她的作品充滿了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的追求,這種積極向上的態度感染了每一位觀眾。胡寶莉驚訝於草間彌生已經96歲,仍然活躍於藝術界,這不僅是對她藝術成就的肯定,更是對她生命力的讚美。胡寶莉認為,草間彌生是一位傳奇人物,她的作品不僅是藝術品,更是她人生經歷的縮影。在展覽中,胡寶莉特別提到了一雙粉紅色的鞋子,讓她不禁想像自己穿上它的樣子。她認為,藝術的魅力在於它的簡單與純粹,草間彌生的創作常常將日常生活中的物品轉化為藝術,讓人重新思考生活的意義。她提到草間彌生的椅子作品,雖然看似普通,但經過藝術家的巧思裝點後,卻成為了藝術品,這種轉變讓人感受到生活中的無限可能。
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W Collection & More 1951-2005
展期|2024.12.21 – 2025.05.04
地點|北師美術館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和平東路二段134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10:00-18:00,每週一、除夕、初一休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