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馬拉松 爸爸票房 宋正宇

〈全球沸騰陷危機〉全球均溫增幅首破1.5℃,氣候通膨加劇,飢餓人口逾7億人

銳傳媒/ 2024.12.16 15:24

〈全球沸騰陷危機〉全球均溫增幅首破1.5℃,氣候通膨加劇,飢餓人口逾7億人

 

壹、2024年與2023年的8月並列史上最熱,極端高溫現象逐漸成為常態

2018年夏天熱浪席捲歐洲,就連北歐都飆破30℃,決定某年氣溫高低的其中一個關鍵,有可能並非人類排放溫室氣體的「貢獻」,而是受自然環境變化的影響,例如21世紀初出現的全球暖化停滯(global warming hiatus)或稱全球暖化暫停(global warming pause)、全球暖化減速(global warming slowdown),就是由於海水震盪週期導致暖化速度趨緩,也成為懷疑論者否定氣候變遷的依據。又如2023年歐盟哥白尼氣候變遷服務(Copernicus Climate Change ServiceC3S)指出,反聖嬰在太平洋持續3年後,全球將迎來造成極端高溫的聖嬰,20236月全球創下工業革命以來最高溫記錄,至20249月已持續超過12個月,根據C3S報告,2024年夏季再破2023年記錄,全球地表均溫超過19912020年平均值0.69℃,歐洲地區更高出1.54℃2024年與20238月並列史上最熱,相較於工業化前高出1.5℃,更連續14個月創下升溫超過1.5℃的門檻,除了地表氣溫升高,20248月全球海面均溫高達20.91℃,尤其南極海冰範圍持續縮減,創下衛星觀測以來的第2低記錄,顯示聖嬰現象對氣候變遷的嚴重影響。

20241113日全球碳計畫(Global Carbon Project)國際科學家網絡發布調查顯示,2024年全球化石燃料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23年增加0.8%,達破記錄的374億噸。聯合國2024129日報告指出,2024年全球均溫比工業化前首次高出1.5℃。全球有3/4的土地,比30年前更乾燥;受這種乾旱影響最大的是農業,導致土地生產力降低,糧食產量、牲畜食物供應都會受影響,進而造成區域糧食不安全。報告主要作者之一,比森特塞拉諾表示,「約有22億人生活在乾旱土地上,考量人口變化與乾旱的變化,預計可能將有超過40億人受影響。」大氣層升溫加速地面水分蒸發,讓地球上生物可用水量減少;如果全球暖化持續,到本世紀末恐怕有近50億人,包括生活在歐洲、美國西部、巴西、東亞和中非等地,都將受乾旱影響,比2018年還會高出1/42024年極端氣候橫掃全球,研究證實這些災難主要都是受到人為導致的氣候變遷影響,極端高溫現象逐漸成為常態,若不採取緊急措施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全球將面臨更嚴重的氣候災難。

貳、全球逾130個國家宣佈2050達成淨零目標,引發綠色通膨或稱氣候通膨

2021年11月1~12 日在蘇格蘭格拉斯哥舉行的全球年度氣候峰會(COP26),各國首腦們就氣候變化應對方案和行動等全球話題展開討論,2022年全球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布在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且歐盟也將在2026年正式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引發綠色通膨(Greenflation)現象,這種通膨指的是在全球推動綠色經濟,實施節能減碳的政策,並以新的綠色經濟與產品取代舊經濟模式時,導致原物料等價格高漲,迫使企業將外部成本內部化,甚至轉嫁給上下游供應鏈與消費者,因而造成整體物價上漲,並將引發全面性的通膨。 近年各國通貨膨脹日益嚴重,除了疫情和戰爭的影響外,因氣候變遷導致氣候通膨(Climate Inflation)也是主要因素之一。據歐洲央行2023年的報告,如果氣候變遷持續惡化至2035年,氣溫上升將造成全球總體通貨膨脹每年增加1.18%,食物通膨更將增加3.23%,這將使物價超過我國中央銀行設定的年度通膨目標2%,足以對穩定民生物價構成重大影響。

氣候通膨是指全球暖化甚至全球沸騰導致氣候變遷及其相關的極端氣候事件,如氣溫上升、降雨型態改變、熱帶風暴、乾旱、熱浪、野火和洪水等,導致農作物減產、生產力降低、收入減少和供應鏈中斷,因而影響供需平衡、增加人類在食、衣、住、行等各方面生活成本。根據怡安國際企業保險顧問公司(AON),對天氣與氣候災害之風險管理調查報告,2023年是自2011年以來自然災害造成最多人致命的一年,如全球多次重大熱浪導致至少16,500人因熱相關原因死亡。此外,天氣和氣候造成企業面臨許多風險,2024年氣候和災害報告顯示,全球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達到3,800億美元。

2022年印度即因氣候變遷加劇高溫,5月的熱浪造成印度部分地區的小麥作物枯萎,為保障國內供應,印度乃禁止小麥出口,還進一步限制甘蔗出口。2022年2月28日聯合國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第六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指出,全球約有33~36億人生活在氣候危機高風險環境。氣候脆弱的國家和地區遍布西非、中非、東非、南亞、中南美洲、海島國家及北極等地區。中東和北非地區除受國際局勢及糧食緊張影響外,當地居民更持續面對氣候變遷造成糧食和水安全的威脅,飽受水資源短缺、空氣污染和廢棄物管理不善等環境壓力。而土壤養分、生物多樣性和海洋生物的喪失,更打擊他們依賴當地資源解決糧食問題的能力。

[caption id="attachment_91923" align="alignnone" width="855"] 印度從2022年3月開始連日高溫及降水短缺,至2022年8月時土地乾涸、作物歉收,民生用水也陷入困難。(圖/ you tube畫面)[/caption]

2024年11月8日聯合國祕書長古特瑞斯(Antonio Guterres)在一場演說中表示:「人類火烤地球,正在付出代價。」他並列舉2024年全球各地的災難性洪水、野火、熱浪及颶風等一長串災情,並說:「這些新聞的背後是人類悲劇、經濟與生態的破壞,以及政府失靈。」2024年12月瑞士再保險研究院指出,2024年全球因極端氣候導致的經濟損失,增加6%至3,200億美元,並且較過去10年均值大增25%。根據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已成為全球最熱的一年,全球升溫已超過1.5℃底線。台灣暖化速度比全球還快,颱風及乾旱發生更頻繁,衝擊農漁畜產業,導致民生物價居高不下,因此極端天氣造成的氣候通膨正在持續發生,至於徵收碳費,是否會造成綠色通膨,專家說可能會造成小部分影響,但如不盡快實施,未來恐怕會造成更嚴重的通膨效應。

2024年11月美國總統大選川普獲當選,專家預測這位「氣候變遷否定論」新總統,會不會對前任拜登總統的各項綠色政策大踩剎車?在眾多不確定中,綠色和平則確定指出:「氣候通膨」已在進行,而兇手無疑是「極端天氣」。就我國來說,2024年頻繁發生大型天災,先是4月3日07:58左右發生在花蓮南南東方25公里海域,深度15.5公里,規模7.2有感地震,是921以來最大強震,尤其花蓮最為嚴重。接著又遭凱米、山陀兒及康芮等3大強颱與「史上最熱夏季」侵襲,不僅嚴重影響到居民生命財產安全,且大傷民生荷包。如以平均菜價而言,在山陀兒逼近時,全台菜價每公斤達63.7元,比平常颱風季節前的平均30元,貴了2倍以上,創下歷史新高;2021年時農委會即指出,近15年來,平均每年氣候農損達124億元。聯合國糧農組織(FAO)2023年報告資料也顯示,過去30年來,極端天氣災害事件導致全球農作物和畜牧業生產損失,估計平均每年損失達1,230億美元,占全球農業年度GDP的5%。2024年12月6日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 (FAO) 編制、追蹤全球貿易量最大的糧食商品價格指數顯示,2024年11月升至127.5點,為19個月來最高,較1年前上漲 5.7%。

参、2024年3強颱接連襲臺,推升蔬果價格,CPI較2023年上漲2.08%

據農委會統計,近15年因天災造成的農業損失平均每年達124億元,其中2016年更高達383.4億元。2024年凱米、山陀兒及康芮等3大強颱相繼侵台,造成農漁業災損嚴重:1. 2024年7月凱米(Gaemi,南韓命名,原意為「螞蟻」)被稱為近年「最有感颱風」,從接近台灣、登陸到出海,導致各地山區和中南部劇烈降雨,累積雨量甚至逼近2009年莫拉克颱風創下的記錄,農業部統計截至8月8日為止,農產及民間設施估損失約36億301萬元,其中農產損失約達24億3,244萬元,受損作物主要為香蕉,損失金額3億1,908萬元;其次為梨、番石榴、柳橙及竹筍等。畜產損失則約3億1,703萬元,受損畜禽主要為雞,達2億2,798萬元,其次為豬及鴨等。2. 颱風山陀兒(Typhoon Krathon)於2024年10月3日登陸高雄,4日清晨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創多項記錄,包括:1. 47年來第一個登陸高雄、2. 10月首次登陸高雄的颱風、3. 基隆創降雨量達408mm、4. 歷經發佈4天又4小時才登陸之陸警最長記錄,以及5. 北部地區亦有強降雨發生造成嚴重農業災情。經農業部彙整查報資料至10月16日,農產及設施估計損失共計6億4,474萬元。3. 康芮颱風於2024年10月31日13:40登陸台東成功一帶,打破過去無強颱於10月下旬登陸台灣的歷史記錄。康芮颱風造成之農業災情,經農業部彙整各直轄市、縣市政府查報資料至11月13日,農業產物及民間設施估計損失共計24億1,217萬元。

我國2024年先後遭上述3個強颱接力侵襲,是16年來首次1年內有3個颱風登陸,且都造成嚴重災情,3個強颱僅山陀兒登陸前減弱為中颱,且3個都稱得上怪颱,因全球沸騰造成極端氣候,如沿用颱風過去預報方法與經驗實已不再可靠。

[caption id="attachment_91924" align="alignnone" width="825"] 2024年7月25日凱米颱風登陸台灣過程中,發展旺盛的環流替中南部帶來劇烈降雨,農產及設施估計損失計36億301萬元。 (圖/高雄市農業局)[/caption]

主計總處2024年12月5日公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08%,不僅高於預期,也繼2024年8月後,再度站上2%的「通膨警戒線」。對此,主計總處說明,主因受到3個強颱及11月中旬天兔颱風帶來豪雨的影響,導致蔬果類價格攀升。此外,外食費也較2023年上漲逾3%,房租也漲逾2%,對於外食族及租屋族而言,生活負擔增加雪上加霜。2024年前11月,平均物價較2023年同期上漲2.18%。在臺灣不管什麼時間都很適合吃火鍋,幾成為台灣的國民料理,但因人力成本和食材雙重漲價,不少店家像千葉旗下3個品牌,漲幅已高達3~9%之間。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方君維指出:「建立氣候通膨補償金制度,針對受到氣候通膨影響的個人,或是攤販,尤其是針對氣候脆弱族群,像是中低收入戶等,給予一些補償,以穩定其生活開銷。」不過降低氣候通膨影響,需政府、民眾和企業共同力行節能減碳,才是根本之道。

2024年8月29日~9月2日颱風珊珊侵襲日本九州,強風與暴雨導致多地河川氾濫和山崩。在靜岡縣和神奈川縣,降雨量在72小時內分別達到638.5mm和439mm,造成日本境內11個都縣的39條河川氾濫,並引發69起坡地災害,其中包括3處土石流和66處崩塌。日本央行於2024年12月11日公佈的11月份生產者物價指數為124.3,較2023年同期上漲3.7%,增幅高於經濟專家預估均值的3.4%,11月份PPI增幅連3個月擴大,增幅高於經濟專家預期的0.2%。

[caption id="attachment_91925" align="alignnone" width="894"] 2024年8月29日上午颱風珊珊登陸日本九州,登陸前被認為接近「歷年最強等級」,導致災情農地被淹沒。(圖/you tube畫面)[/caption]

肆、氣候變遷難題成為全球性挑戰,亞熱帶農作物北移,農民需開發新種作物

酸辣爽口的泡菜是韓國代表性食物,然而主要原料大白菜,適合生長溫度18~21 °C,通常盛產於高緯度地區,然而隨着全球急速升溫,容易造成大白菜的心及根部變質口感變差。據南韓政府統計數據顯示,2003年高地大白菜的種植面積共8,796公頃,2023年僅剩3,995公頃,不到20年前的一半。南韓農村發展管理局表示,預計未來25年耕地面積將大幅縮減至僅44公頃,農民擔心未來大白菜的口味恐怕不符合期待外,種植成本也將大幅提高。因而科學家乃嘗試開發可在溫暖氣候下生長的新品種,畢竟南韓人的餐桌上泡菜是必不可少的。另據韓國農村發展管理局統計,南韓可種植亞熱帶農作物的面積,從2021年的294.6公頃,暴增到2023年的3,305.7公頃,短短2年間增加足足11倍,熱帶及亞熱帶水果在南韓價格昂貴,在地栽種可降低售價,因此大批果農如今都開始順應氣候變遷「大勢」,轉而種起這些原本在南韓,難得一見的果樹。

肯亞馬賽因天氣長時間過熱、過乾,無水、無糧難養活牛羊,大批畜牧業者近期也開始「轉行」,改養羅非魚維持生計,最大的魚每條售價高達300肯亞先令(約台幣75元),大幅改善了這些牧民的生活困境,讓他們得以在全球暖化衝擊中,安然存活下來。

伍、熱浪侵襲越加頻繁,美國農人死於高溫疾病比例是藍領階級的20倍

美國玉米出口占全球出口量近1/3是全球主要的生產、出口和消費大國,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報告指出,估計2050年前全美玉米產量將減少10%,因此可能影響國際性重大經濟。印度近2年小麥收成受嚴重熱浪影響而減少,2023年部分地區產量減少甚至達30%,因而印度政府一度禁止小麥出口。非洲西部是全球可可豆主要出口地區,2024年受到熱浪侵襲導致歉收,因此巧克力的價格將在未來數個月上漲。航空也會受到極端高溫的影響,除跑道可能彎曲外,高溫也會降低空氣密度,使飛機難以產生上升力,起飛變得困難,不僅對旅客帶來困擾,也對供應鏈造成額外的壓力。航空公司被迫透過限制乘客和貨物的重量、減少提供冷卻設施及取消航班來適應高溫。

2018年熱壓力在新加坡服務業、建築業、製造業和農業等4大領域,造成生產力平均下降11.3%。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公共政策教授項中君(Solomon Hsiang)表示,高溫讓經濟各方面放緩,炎熱讓工作中更易發生意外,增加醫療支出、電網壓力變大、降低農作物產量,新加坡國立大學楊潞齡醫學院研究顯示,印度在2021年因酷熱導致勞動力減少,主要經濟行業的潛在收入損失約達1,590億美元;2024年4月23日歐盟哥白尼計畫指出,2023年歐洲因極端氣候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134億歐元(約4,704億元)。2024年7月25日美國洛克斐勒基金會復原力中心指出,美國因熱浪平均每年經濟損失約為1千億美元,且顯示極端高溫是美國與天氣相關死因排名第一,平均每年造成死亡人數,為龍捲風和颶風死亡人數總和的2倍。2024年8月30日公眾公民(Public Citizen)報導,美國每年有超過2,000名工人死於中暑、熱衰竭和熱源性心臟驟停,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表示,極端高溫對美國經濟,特別在農業、採礦、建築、製造和運輸等,暴露於高溫的行業產生重大不利影響,農民死於高溫疾病比例是藍領階級的20倍。

陸、聯合國《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况》指出,全球每11人中有1人食不果腹

近年非洲南部的納米比亞,遭遇百年來最嚴重乾旱,全國高達半數人口面臨糧食危機,納米比亞因此宣布獵殺大象、河馬、斑馬等共700多頭野生動物,把肉分給民眾吃,這次乾旱嚴重,聖嬰現象與極端氣候難辭其咎,隨著全球氣候越來越極端,類似納米比亞的極端求生手段,恐怕會逐漸常態化。

2024年7月24日聯合國糧農組織、糧食署和世衛組織等,在巴西里約熱内爐20國集團會議期間,發布2024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况》指出,2023年約有7.33億人面臨飢餓,全球約每11人中就有1人食不果腹,非洲每5人中就有1人面臨吃飯難問題。 2024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台灣農業部農糧署引述聯合國FAO「2024年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報告稱,2023年全球處在飢餓狀態中的人口約7.13~7.57億人。我國農糧署統計2002~2023年共22年間,台灣已援助45個國家、地區共44.7萬公噸白米,包含非洲、中南美洲及邦交國,2024年我國繼續響應世界糧食日,援助18國家、地區2.2萬噸白米。

[caption id="attachment_91926" align="alignnone" width="565"] 2024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農糧署表示,22年來我國已援助45個貧窮、飢餓或重大災變國家地區白米,今年再提供2.2萬噸白米援助18個國家地區。(圖/農糧署)[/caption]

柒、高溫減產氣候通膨尋解方,強化農業生產韌性需『永續糧食』根本性變革

英國的德勤(Deloitte)公司,於COP29期間發布的《轉折點:永續養活世界》中提出,「永續糧食系統」的5項永續轉型策略,可解決人類的糧食供給問題。德勤全球食品領導人Randy Jagt表示,隨著氣候變遷、生物喪失多樣性、有限資源縮減及收成減少等問題,導致全世界面臨嚴重的糧食危機,阻礙人類持續生存的能力,因此「永續糧食系統」不僅可以解決這些問題,還能造福正面臨糧食不安全及深受氣候變遷影響的人。根據資料顯示目前約有7.3億人營養不良,若將全球增溫限制在2℃以下,同時將糧食產量提高40%,則可以產生顯著的效益;並且透過德勤的模型預測發現,這些行動可以使全球GDP增加121兆美元、食品價格降低16%,實現更健康的飲食;並且若將額外產生的1/5糧食,轉移至缺糧最嚴重的地區,還可以為目前營養不良的另外3億人提供支持。

德勤澳洲合夥人Pradeep Philip 博士強調,目前增加糧食的方式已不再可行,若維持不變只會加劇飢餓情況並增加糧食價格,因此運用「永續」概念養活全人類勢在必行。於是他們在報告中提出5項永續轉型策略,分別是:1. 加速農業創新及提高生產力、2. 投資保護土壤及水等自然資本、3. 減少全球碳排放、4. 促進消費者的永續選擇及5. 加強循環利用以解決食品浪費問題。「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甚大,不僅僅只是自然災害的增加,甚至嚴重威脅人類生存的權力,因此『永續糧食』成為不可或缺的根本變革,唯有如此,人類生命才能延續下去。

結語

全球暖化不斷惡化且更步入全球沸騰時代,造成極端氣候是一項不容忽視的全球性挑戰,它不僅影響環境,還直接威脅人類生命安全與民生經濟穩定。近年氣候行動和綠色經濟因而組合成新平台,以尋求可持續發展策略來減輕氣候變遷的影響,同時也尋求透過技術創新推動經濟轉型。總之,全球經濟與氣候變遷乃交纏在一起的複雜難題,需要國際社會共同努力,透過持續政策調整與合作以尋求緩解。

作者張泉湧/日本東京大學理學博士,歷任民航局組長及多所大學兼任副教授,著有網路《全球沸騰張泉湧專欄》及《圖解全球暖化之危機與轉機》、《全球氣候變遷─危機與轉機》與《圖解大氣科學》第三版等書

熱門關鍵字:

ESG 主編精選 專欄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