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地震 大樂透 邱軍

到矽谷工作之後,失去比擁有的多?他在矽谷工作學會的「人生哲學」

優活健康資訊網/Uho編輯部 2024.12.08 10:00


人們以為在矽谷工作很幸福,領高薪、員工餐,還可以帶寵物上班,但這裡不以年資論排名,只要有實力,資淺的也可以比資深的早升遷,而且裁員更是家常便飯。待過蘋果、特斯拉管理階層朴奎河於《從蘋果到特斯拉,我學會駕馭人生》一書中,分享自己的職場經驗,讓讀者思考自己的職涯。以下為原書摘文:


矽谷可學習的3件事

我偶爾會在睡前想像,如果我沒有來矽谷,而是留在韓國,現在究竟會過著怎樣的生活?脫離了熙熙攘攘的城市,在完全不同的環境中停留,感覺好像鬆了一口氣。但另一方面,想起過往辛苦工作一整天後,和前後輩們在晚上聚餐時喝著酒,一起又笑又鬧的回憶,卻又感到惆悵。

我不禁會想,我在這裡得到了什麼,抑或是失去了什麼?我在這裡得到的東西中,自然有與工作相關的技能,不過最重要的還是職業精神及新的工作價值觀。

首先,我學會了不等他人命令,主動工作的態度。在美國,主要使用「職業倫理」(work ethics)一詞,意思是無論有沒有人在看,都要以自己的標準處理業務。不看上司的臉色或等待指令,而是帶著主人思維,不論是在家上班,還是一邊吃午餐一邊辦公,工作方式不設限,為了成就自己負責的目標努力。這一點似乎不只對業務成果,也將對社會產生正面影響。

在美國,當人們在亞馬遜等網路商城購物時,換貨及退款等規定比較寬鬆,這是由於相信消費者的判斷與道德。正因如此,與其他已開發國家相比,花費在追究不必要的爭執或錯誤的社會成本明顯較低。當然,我認為,無論身處哪個社會,如果能不因別人關注才去行動,而是以自身價值觀做事,不僅能在組織及社會中得到尊重,個人的自尊心也會提高,更可以減少社會成本。




其次,擺脫在嚴重的競爭社會中,以狹窄視野生活的態度,也讓我可以優先思考自己的工作是否對公司和社會有所幫助。

過去的我,早已具備競爭意識,像是考試時會出哪些題目、該怎麼做才能戰勝其他組別,並獲得比同事更好的考績等。然而,待過MBA和矽谷企業後,我才知道,如果互相分享、表達各種想法,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創意和機會。

即便因我的提問導致業務量增加,只要對公司有益,大家都會努力找出答案。就算其他組提出非常離譜的問題,但若能在對方身上看到之前沒能發現的價值,我也會以喜悅的心情傾聽。

站在個人利益的角度來看,透過大家分享的優質想法,讓公司的格局變大,最後回饋到自己身上的一定也會變多。將這點化為可能的就是人種和文化的多樣性,以及美國社會不會互相比較的特性。不過我認為,應該積極拋開背景,並採取開放的心態。特別是,應多加注意為了有限資源,而像考大學般競爭激烈的社會。否則,整個商業和經濟社會的機會就會變少。

最後是養成「先做再說」的習慣。在矽谷解決各種商業及製造問題時,我切身感受到,即使天塌下來,還是會有源源不絕的漏洞。此時,不該只是呆坐在辦公室裡看著電腦螢幕,而是應該親自前往工廠,站在工人和廠長的立場體驗設備如何運轉,並且拜訪業者,感受現場所發生的大小事。

即便是乍看之下相當瘋狂的想法,只要是對公司有幫助,就要先去試試看。因此,提問和會議的主要內容也會從「這樣不行、那樣不行」,轉變成「要不要先這樣做做看?」在學生時期,我常聽到的「把不可能變成可能」,居然到美國才實際感受到。

雖然有些諷刺,卻也覺得這個想法超越了國界,不管在哪都能適用。想要改變這種心態,都需要從個人做起。在此,我想向各位推薦一種方法。

當心中開始冒出「這有可能嗎?」的想法時,必須立刻停止往下想,並思考:「為此需要什麼?」不要尋找過去發生過的類似先例,而是改變想法,將自己當成正在創造新的變數。

還有,就算是再小的事,今天也要馬上挑一個來執行!如果平常在電視節目中看到日漸融化的冰川,因而對氣候變遷議題產生興趣,那就試著不要開車或搭車,走路前往目的地。想知道除了平時經常走的路之外,還有沒有其他可以通往目的地的路線,那今天就換一條路走走看。無論如何,只要累積大大小小的成功經驗,不知不覺間思考框架也會產生變化。



來到矽谷後我失去的東西

首先,我會感覺到自己像被孤零零的丟在一片曠野裡。我既有的集體觀念消失了。雖然不是期待那種可以從家人身上感受到的愛與保護,但在這裡,我找不到如同韓國社會及公司般第2個家的感覺。一想到這裡,我偶爾會感到孤獨。企業和我的關係完全是為了彼此利益而存在的契約關係。

在亞洲,職場嚴格說起來也是這種關係,但日常卻大不相同,公司錄取像白紙一樣的大學應屆畢業生作為新進員工,藉由多次教育,將其培育成人才。如此一來,員工就會更加信任、依賴引導自己走到今天的企業,並對其產生歸屬感與責任感。同時,如果特定組員的工作成果不盡如人意,其他人也會想辦法彌補不足,幫助維持組織和諧。在這樣的組織裡,很少有人會覺得自己是孤單一人。

在矽谷,我也重新定義了與他人和家人的關係。韓國的大城市因人口密度高,自然而然會產生各種聚會,但在矽谷,更多的是帶著特定目的的人際交流。由於最終留在自己身邊的是家人,所以和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也會變得更加親密。

因此,如果是習慣將集體價值放在個人價值之前的人,將難以適應這裡的生活。在韓國時,早已習慣了個人先於集體的價值觀,所以來到美國後,便盲目喜歡上了這種新生活方式,但有時也會感到厭煩,懷念起韓國特有的擁擠、喧嘩。

第2點聽起來有些諷刺,那就是我失去了原有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對我而言,那種朝九晚五,在辦公室裡將工作處理完,然後下班離開的概念已不復存在。

一提到在矽谷上班,人們往往會聯想到那些出現在社群媒體中的印象:加州天氣晴朗,以及谷歌園區的按摩、免費用餐等福利,然後羨慕的說道:「在矽谷,難道不會擁有更好的工作與生活平衡嗎?」其實在這種良好的辦公環境背後,如果沒有積極管理自身,就會產生職業倦怠。雖然自由工作的氣氛很棒,但兩者的界限也會因此消失,在不知不覺間倍感疲乏。

我一開始在矽谷工作時,因為沒有硬性規定上班時間,大家都以會議為主自行安排行程,而且可以自主決定辦公地點,在家裡或是任何地方都行,非常方便。

然而,如果沒有安排好行程,一整天都會在上班。在搖搖晃晃的通勤巴士上,以不良姿勢處理業務長達幾小時,直到睡前還在檢查電子郵件。或是想知道問題是否已被解決,故在凌晨時分也必須和合作夥伴通電話⋯⋯這一切將占據日常生活。我也曾經歷職業倦怠,並在之後努力找回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如果亞洲地區出現重要議題,為了不讓自己在睡眠時間也焦急等待,我會提前向負責亞洲區的部門分享明確的要求事項及預想結果,以便他們代替我處理事情,並讓我可以回歸日常。如果沒有自信主動規畫工作與生活間的平衡,那麼亞洲的員工識別證可能會更適合你。

(本文摘自/從蘋果到特斯拉,我學會駕馭人生:從底層外來生物晉升到主管,厲害的矽谷人怎麼工作?不做社畜,那些工作上能做自己的人做了什麼?/大是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