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作家瓊瑤日前留下遺書,昭告她已「翩然」的去了。她的離世像飄落的雪花,輕盈卻深深烙在大眾心中,再度喚起社會對「安樂死」的討論。衛福部長邱泰源表示,討論安樂死之前可先思考安寧緩和醫療,「安寧緩和做得好,安樂死並不是不存在」。誠然,彌補《安寧緩和條例》僅提供末期病人善終的權利,2019年台灣推出《病人自主權利法》,包括極重度失智和植物人等五大項無可逆轉的疾病,都可「拒絕過度醫療」並選擇「不插鼻胃管」等人工營養方式延續無意義的生命,事先討論並預立醫囑,善終並非難事。
正如瓊瑤小說中的愛情,若不能天長地久,至少也該轟轟烈烈;生命終有走到盡頭的一天,瓊瑤的生命毫無疑問地如同夏花絢爛精彩,最終選擇一如秋葉隨風飄落。她的離開,標誌著一個世代的消逝,眾人憑弔著自己的青春,也討論如何善終。
瓊瑤小說裡的愛情,無論如何刻骨磨心,終究唯美浪漫。但現實社會裡,晚年她目睹丈夫平鑫濤因失智臥病,在平鑫濤子女的堅持下予以插管,一度僵持不下還上的新聞版面。
如同台灣許許多多的家庭,面對摯親生命末期的處置常是意見紛擾,放不放手其實都是愛,只是每個人對愛的定義不同。當年若能事先簽署病主法所提供的預立醫療決定書,或許就能免去家人意見不一、甚至失和的局面。更重要的是,符合當事人意願,無疑是愛的最高體現。
從求學到愛情都堅強捍衛自己理念的瓊瑤,再度捍衛了離開人世的自主權;她生前也公開呼籲尊嚴死、安樂死。邱泰源表示,台灣擁有亞洲第一的安寧緩和醫療實力,足讓病人追求生死兩相安,但安樂死並非自然死亡過程,爭議較多,暫時不考慮。
邱泰源分析,要求安樂死的病人,大多是因太過痛苦而想結束生命,例如癌症患者因疼痛而不想活,安寧緩和的專業治療若做得好,90%以上的疼痛可以解除,各種症狀也能緩解。
五年前推出的病主法,除了末期病人還加進了像是極重度失智、植物人、不可逆轉的昏迷和罕病等其他公告等疾病,都可拒絕插管、洗腎等,並且拒絕灌食等人工營樣。但目前簽署的民眾不到成年人口百分之一,有待推廣。
安樂死在多數國家依然是難解的議題,且並非字面上的安樂那般詩意。所謂安樂死依然是醫療加工的自殺行為,除了醫療也牽涉法律、倫理甚至宗教等論辯。儘管瓊瑤的選擇引發了對生命自主權的討論,台灣65歲以上長者的自殺率居高不下,如何維護其生活品質、情感支持,讓他們樂活安老,同樣不可忽視。
生命是一場單程旅程,風景稍縱即逝,在討論善終的過程中,如何陪伴每個旅人走向終點時,不是冷冰冰的醫療器材圍繞,而是擁有愛與尊嚴,才能「翩然如雪,輕盈如風」,平靜且無憾,告別這片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