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熱門: hbl 國際音樂節 中信兄弟

立陶宛價值觀外交的啟示/魯云湘

台灣好報/ 2024.12.03 11:27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立陶宛近期的國際動向,再次將其推向地緣政治爭議的舞臺。該國以外交人員的身分認證過期為由,驅逐3名中國大陸的外交官,且強調這是不得以的決定,而大陸則擬將其駐立陶宛大使館降級為代辦處。同時,波羅的海地區近瑞典領海,發生海底電纜被切斷事件,疑與中國大陸商船「伊鵬3號」相關,進一步肇致區域緊張局勢。由這兩起事件交織而成的地緣政治效應,不僅影響立陶宛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也對臺灣及更廣泛的國際秩序帶來啟示。

自2021年立陶宛允許以「台灣」名義設立代表處後,該國成為歐洲最積極支持臺灣的國家之一,並因此面臨大陸的全面經濟制裁。然而,藉由歐盟的協助,立陶宛成功穩住經濟,並將自身定位為價值觀外交的實踐者。這一經驗顯示,強化多邊合作、以價值觀為基礎的策略,不僅有助於分散風險,更能為盟友間的長期支持奠定基礎,這是臺灣值得參考的重要做法。

此次事件,顯示立陶宛的外交策略:以挑戰大國的外交行動,藉此換取盟友的支持。驅逐大陸的外交官,雖然會進一步惡化與大陸的雙邊關係,但對立陶宛而言,這或許是一場「可控風險」,意在鞏固其在歐盟內的政治地位。同時,從北京對此的反應來看,可能進一步影響其對歐洲中小國的外交政策調整。

此外,兩條海底通信電纜近期被切斷,引發歐洲區域安全的高度關注。儘管「伊鵬3號」的異常行為引起關注,但目前調查尚無定論。由於俄羅斯在歐洲基礎設施安全方面過去的紀錄(如「北溪管線」事件),亦可能成為更大的嫌疑對象。因此,在結論尚未得出之前,應謹慎觀察,避免不必要的外交指責。

對立陶宛而言,此事件突顯波羅的海國家的通信與基礎設施安全風險,也可能成為其推動北約介入的契機。儘管,並無證據顯示此事件與外交摩擦直接相關,但對立陶宛的外交與國家安全政策將產生影響。

這兩起事件,又能對臺灣帶來何種啟示呢?以下是筆者整理的觀點:
1. 獲得國際支持與外交壓力的因應對策
立陶宛因挺臺政策而受大陸制裁,但其成功爭取歐盟支持的經驗,為臺灣提供重要參考。在外交戰略上,強化以價值觀為基礎策略,尋求建立多邊合作關係以此分散風險,而非止步於雙邊關係的培養,如此才能持續提升國際影響力與能見度,並確保夥伴國能在壓力下持續支持臺灣。

2. 基礎設施安全的警惕
斷纜事件揭示戰略性基礎設施的脆弱性,對高度依賴國際通信的臺灣尤其重要。尤其以近年馬祖地區的海底電纜中斷事件為例,與友邦及友好國家,在資安與基礎設施防護領域加強合作與情報共享,以應對潛在的混合威脅。

立陶宛驅逐大陸外交官與波羅的海斷纜事件,看似分屬不同領域,但背後均折射出地緣政治的複雜現實。小國如立陶宛,透過外交行動試圖鞏固自身的國際地位,彰顯其在大國競爭中的戰略及智慧;這是我們可從中吸取的經驗,藉以加強自身的國際合作能力。

在未來的全球秩序重組中,如何應對多重威脅,並在價值觀與利益間取得平衡,將是每個國家都需面對的課題。波羅的海地區的波瀾,既是地方問題,也是全球大國博弈的縮影。(照片翻攝微博)

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評論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