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頂端
|||

雕塑大師黃映蒲歸鄉特展——以「黃昏的故鄉」喚起臺灣人的集體回憶

大成報/大成報 2024.11.22 23:55
新聞圖片

【 大成報記者吳非羽/臺中報導 】雕塑藝術大師黃映蒲,以「虔誠心、靈活手」創作半輩子,雕塑出一件件或栩栩如生、或意涵深具的作品,傳神且雋永。今年,適逢人生70個寒暑走過,黃映蒲於11/23-12/11,將在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大墩藝廊(一),舉辦一場「黃映蒲 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29件作品,每一件都取材於一首臺灣經典老歌,並在黃映蒲純熟的技法下,讓一首首帶有濃厚鄉土氣息的旋律、化為具象的雕塑,相互唱和。而這場特展,不僅是他對個人藝術創作階段性的結語,也是一場關於臺灣集體回憶的深情告白,更是他為截至如今2萬5千多個日子的生命起伏、留下最深沉難忘的印記。

在這場特展中,黃映蒲以他一貫的質樸風格,選擇不依賴模特兒、也不追求華麗的雕刻技巧;而是僅憑一張簡單的線條圖,把腦海中的記憶轉化為具象雕塑。

這些作品裡所描繪的,是臺灣人獨有的集體回憶,那是古老的歌聲、那是兒時在鄉間奔跑的快樂、那更是簡樸卻幸福的生活。「我不想感動任何人,只是希望能讓那些純真、純樸的幸福歷史,再次回到記憶中、回到夜半的夢裡。」黃映蒲如此形容他的創作初衷。

作品裡,包括了《望春風》、《雨夜花》、《港都夜雨》......等等;以歌曲為題、每一件雕塑都彷彿是一首詩,吟唱著那些屬於臺灣的悲歡離合。

黃映蒲用他純熟的技法,將一個個音符、一段段旋律,刻劃成有形的藝術創作;這些作品沒有華麗的表象,卻充滿了莫大的張力與深厚情感。

創作時,黃映蒲更致力於讓這些古老的歌曲與記憶,再度被喚醒。他強調,「記載只是數據,歷史不應該只是文字或數字的記錄;真正的歷史,是生養我們的這塊土地。」

於是,系列作品看著看著,讓人彷彿能夠聽見那消逝在風中的歌聲重現。無論是「獨夜無伴守燈下,春風對面吹...」,以生動流暢臺語、唱出少女想望愛情心聲的《望春風》;或是「今日又是風雨微微、異鄉的都市.....青春男兒不知自己、要行叨位去....」,唱出四海為家的男兒觀覽夜雨傷感心情的《港都夜雨》........。

作品融入歌聲的當下,不僅喚起了生命中深沉的記憶,也共感過去那個簡單又純樸臺灣社會的真性情。

「這塊土地像母親般地呵護我們,用淚水、汗水養育我們;而今,我們卻漸漸將她淡忘。」黃映蒲說道。

而一首首的臺灣老歌,直接見證了上一代人生活中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黃映蒲認為,它們不應該被遺忘、而是應該成為年輕一代珍視的文化財產。

因此,他希望透過這些作品與歌聲,讓觀者能夠重新感受到臺灣這塊土地的溫暖與厚度;也讓大家重新審視你我與這塊土地之間的情感聯結。

悲情也好、快樂也好,一旦記起那些曾經陪伴著2、3、4年級生們成長的歌聲與情感,生命就會被療癒、也會有不一樣的感知!

事實上,黃映蒲坦言,年輕時,生活曾面臨種種挑戰,這次展覽的初衷,不僅是為了個人的創作生涯、劃上一個階段性的圓滿句號;也在療癒曾經跌宕起伏的歲月傷痕;更希望能喚起年輕世代對臺灣文化與歷史的重視。「真正的歷史,是那些陪伴我們成長的聲音與故事。」

他期望在復古風潮下,年輕世代的生活裡,不是只有嘻哈、潮牌,而是能新舊共融;活在當下的同時,透過藝術的轉印與傳達,也能讓老歌聲、老故事、老記憶,激活出新感情,建構出世代傳承的生命力。

他更希望這些作品能成為一座橋梁,連接過去與現在、連結不同世代的臺灣人,讓這些古老的情感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酵、延續下去。

對於未來,黃映蒲依然充滿著創作熱情。他計劃把這些以臺灣老歌為靈感的作品、推向更廣的舞台,讓更多人能夠通過一件件雕塑、感受到屬於臺灣的美麗與哀愁。

因此,黃映蒲這場特展,不僅是一場藝術饗宴、更是一場屬於臺灣情感與記憶的文化對話。他提醒著人們,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這塊土地上那些真摯的情感與純樸的記憶,都不應該被遺忘。

「黃映蒲 歸鄉雕塑展——黃昏的故鄉」展期持續至12/11,黃映蒲將親自主持多場導覽,與觀眾分享他對臺灣的深情厚誼與創作背後的故事。對於每一個熱愛這塊土地的人來說,這都是一場不容錯過的文化盛宴。

新聞圖片新聞圖片

熱門關鍵字:

文化藝術

社群留言

台北旅遊新聞

台北旅遊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