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很重樣的角色,擁有正向的親子關係很重要,該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呢?心理諮商師侯玉珍於《我的愁我的苦,媽媽,你從來不知道》一書中,探討母親對孩子的影響,幫助讀者重新審視和母親的關係,找到創傷的源頭,便可以重獲生命的力量。以下為原書摘文:
孩子的自我發展是從全然的依戀到依賴,再發展到獨立。這樣的獨立從根本上來說,是人格的獨立。人格的獨立意味著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並且能堅持自我;意味著能接受他人的觀點和差異性,擁有清晰的人際邊界;也意味著不會害怕離開某個人就活不下去。
當然,和成年人不同,孩子必須依賴父母才能活下去。事實上,孩子的成長就是一個依戀性減弱、獨立自主性增強的過程,也是一個逐步分離、變得個體化的過程。即從嬰兒期對媽媽全然的依戀,到幼兒期開始發展自我,有自己的主見,再到兒童期開始離開父母,和夥伴建立關係,接著到了青春期,開始不認同父母,逐步完成自我的獨立。
一元關係:孩子與媽媽共生
孩子想成為獨立的自我,擁有獨立的人格,必須和父母在愛中分離。即從嬰兒期和媽媽共生的一元關係,到幼兒期和媽媽緊密連結的二元關係,再到三歲多讀幼兒園時,發展出和爸爸、媽媽同時存在連結的三元關係。發展出三元關係就是確立自我和獨立的標誌。
一元關係大概在孩子零到2個月大時出現,這時孩子和媽媽是共生的,孩子擁有一種全能自戀,會覺得媽媽是自我的一部分。這個時候媽媽要把孩子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儘量滿足和回應孩子。對於媽媽而言,比較困難的是二元和三元關係。
二元關係:孩子產生自我
二元關係大概在孩子3~24個月大時出現,這時孩子和媽媽從融合的感覺裡逐步分化,孩子的自我開始誕生。孩子開始區分媽媽和自己,對陌生人會產生焦慮。孩子開始走路、說話,開始探索這個世界。這是一個從分化轉向獨立的過程。
這個階段孩子還非常依戀媽媽,所以無論孩子在做什麼,他都會確認媽媽是否在自己身邊。當孩子會走了以後,一步步地遠離媽媽,走的每一步,都是孩子朝向獨立的一步。這個時候孩子還陶醉於自我無所不能的感覺裡,他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感到無比興奮。媽媽在這個階段常常感覺被折騰得筋疲力盡,因為孩子仿佛永遠精力旺盛。
一個好媽媽在這個時候要提供一種安全的「在場」,也要充分滿足孩子無所不能的自戀需要,要進行及時的、精確的、共情的回應。如果這個時候媽媽常常給予孩子打擊、批評並強行壓制孩子的探索行為,那麼孩子就會產生之前提到的自戀受損或低自尊的問題。
我和兒子常常玩「鬼抓人」這個遊戲。玩遊戲時,他會跑開,然後我會抓住他,之後我又假裝讓他掙脫逃走,這個時候他就會非常興奮。或他來抓我,而我總是被他抓住,他也會非常激動。因為他會感覺他在控制我,這會帶給他一種全能的感覺,讓他形成自尊感。
分離總是在愛中完成,即在安全依戀裡完成,因此,媽媽的狀態和回應是非常重要的。媽媽需要用欣賞的、帶著微笑的、深情的眼光看著孩子探索世界,不斷地鼓勵和讚賞孩子,和孩子產生共同的喜悅和快樂,就是共情的過程。這樣,媽媽就和孩子建立了安全的依戀,孩子在這樣安全的感覺裡才可以更加自信地表達自我的主張、需求和情緒,從而更加獨立。
同時,分離需要健康的攻擊行為,所以,媽媽要經得起孩子的攻擊。在安全依戀裡,孩子的攻擊性會自然地表達並被媽媽接納,孩子需要感到,即使他攻擊媽媽,也不會遭受媽媽的報復。
三元關係:孩子與爸媽共同發展
在三元關係裡,在孩子2歲之後,爸爸需要更多地介入養育孩子的過程,孩子需要和爸爸、媽媽發展出三元關係。事實上,爸爸的介入非常重要。有很多媽媽和孩子共生的原因之一就庭中情感方面的缺位。於是,媽媽把所有的情感都投注在孩子身上,這就使得孩子無法從二元關係發展到三元關係。爸爸和媽媽共同養育孩子並且夫妻恩愛,就是孩子學習成熟的愛的最好示範。
此時,孩子的個性逐步增強,自主性越來越強,內在關係模式也基本形成並趨於穩定。孩子會不斷地表達自我需求,會想自己做很多事情,依然從早到晚精力旺盛。而之前溫暖的養育經驗可以讓他面對分離和挫折時不被壓垮。
從一元到三元關係的發展過程對孩子至關重要,對媽媽也是很大的考驗。事實上,媽媽需要從最早全然生活在孩子的世界裡逐步撤回,開始關注自己的事情和夫妻關係,要有自己的興趣,這樣,就會留出孩子需要分離的空間。這個過程是緩慢的,不是斷崖式的。
(本文摘自/我的愁我的苦,媽媽,你從來不知道:我已經夠努力了,還是覺得人生哪裡怪怪的說不上來/好人出版)
食慾之秋來了!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發送訊息「秋季養生問優活」給小編,點取連結下載「秋季限定|食材懶人包」,一起吃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