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新聞/編輯部
國家人權博物館推出《突破封鎖線 戰後黑名單特展》,自即日起至2025年10月12日於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展出,由國立政治大學教授薛化元擔任策展人,搭配真實人物故事轉譯為展覽內容,期盼透過展覽,提供國人了解何為「黑名單」制度及其運作方式,進一步認識威權統治時期對於人身自由的迫害,以及當時許多海外「政治難民」想方設法「突破封鎖線」闖關,只為回到臺灣,為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爭取民主自由而發聲。
昨(12)日開幕典禮,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立法委員張雅琳、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洪世芳、策展人國立政治大學教授薛化元;臺灣獨立建國聯盟主席陳南天、臺灣戒嚴時期政治受難者關懷協會理事長陳中統、臺灣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潘信行;政治受難者前輩陳欽生、張則周、伍國首、高金郎;政治受難者家屬黃春蘭、歐陽煇美;錫安山教會代表林麗真;曾經的「黑名單」人士,包含李錦容、毛清芬、羅福全、艾琳達等出席。
典禮在資深音樂人王明哲演唱其所創作的歌曲《故鄉的月較圓》和《永遠的故鄉》中揭開序幕,這兩首歌是王明哲特別為那些曾經流亡海外的黑名單人士所創作,深刻地表達了他們對故鄉的思念與無奈。每一個音符都飽含著對家園的懷念,讓人感受到流亡者不斷湧現的情感和對故土的依戀;不僅是對個人經歷的抒發,更是對失去自由的深刻反思與思考。透過王明哲的歌曲演唱,喚起在場所有人對自由、回歸和家園的深刻反思。
策展人薛化元致詞時表示,「黑名單」的存在與運作,牽涉人民的入出境及居住遷徙自由,是臺灣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人權課題之一。這次的特展奠基在2022年出版的《戰後「黑名單」問題之調查研究》專書研究基礎上,以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規劃「上鎖的國度」、「禁止『過關』的人」、「突破封鎖線」、「黑名單的終結?」4大展區,期待讓更多不了解「黑名單」的社會大眾及青年學子,不忘過去前輩們的努力,了解今日的民主人權其實得來不易。
文化部政務次長王時思致詞時表示,很高興人權館肩負人權推廣的責任,將黑名單這一作為過去政府控制社會言論和思想的方法,再次帶入大眾視野。王時思提到,必須讓這些歷史也存在人們的記憶裡,「只有更多人了解當時的歷史,才能理解臺灣今日的民主自由是多麼難能可貴」。王時思引用王明哲「希望臺灣成為地球的花園」演唱的歌詞,期待所有人都能記取歷史教訓,傳承守護,讓臺灣這座地球花園能夠四季長青,不因任何外在威脅而被消失。
人權館表示,過去臺灣在威權統治時期,曾以國家安全為由,透過行政命令與行政裁量,在外交與情治體系相互配合下,限制國人出境與入境的權利,交織成「黑名單」的巨大網羅。當時,國、內外有許多「黑名單」人士,發起返鄉運動,並積極爭取人身自由的權利,正因為有許多在暗路負重前行的人權先行者,終讓臺灣的「黑名單」時代正式走入歷史,一步一腳印走出臺灣現今自由民主的國度。
特展結合歷史情境及互動裝置,以人物故事文本串聯,提供觀眾沉浸式的觀展體驗,每位進入的觀眾皆可在入口處抽取人物小卡,在進入猶如真實場景的「證照查驗台」後,便可開啟「黑名單」的探索之旅。另一可看點為首次公開呈現的甲資、乙資名單,以及由多個單位提供的珍貴展品,包含王育德前往日本時的手提箱、印製《鄉訊》的鋼板印刷機、黑名單面具,以及彭明敏闖關出境的變裝假髮、義肢、側背包及眼鏡等,透過真實物件,提供更具有共感性的參訪體驗。
《突破封鎖線 戰後黑名單特展》邀請民眾關注威權統治時期「黑名單」的人身自由問題,反思轉型正義對於個人,乃至整個社會的影響與意義,後續將有4場專題講座陸續登場。更多特展及系列活動詳細資訊,請鎖定國家人權博物館官網及臉書專頁。
【突破封鎖線 戰後黑名單特展】
日期:2024年11月13日(三)至2025年10月12日(日)
時間:週二至週日09:00-17:00
休園日:週一休園,如遇國定假日及連續假日均正常開園,惟於假日之次日補休園。除夕、春節初一及初二休園
地點: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仁愛樓手工藝工場(新北市新店區復興路131號)
國家人權博物館官網:https://www.nhrm.gov.tw/
國家人權博物館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NHRM
The post 挑戰白色年代的黑色禁錮 人權館推出《突破封鎖線 戰後黑名單特展》 appeared first on 報新聞 Mega News.